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中國造船人深刻領會**濤總書記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的講話精神,全面落實《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在船型研發與優化、海工裝備設計制造、船舶配套產品研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等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主流船型不斷優化 高新船舶不斷突破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船舶工業狠抓船型研發,適應綠色環保低碳潮流,不斷推動常規船型優化的十年。通過開展滿足共同結構規范要求的船型開發、集裝箱船系列優化研究等項目,我國船企開發了約40型滿足共同結構規范要求的油船和散貨船,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00TEU至1.3萬TEU系列集裝箱船。這些適銷對路的系列化主流船型,為船企抓住船市高峰期的機遇搶奪訂單提供了技術支撐。在綠色節能船型研發方面,我國船企更是舉措連連,成果豐碩。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開發的綠色環保型17萬載重噸級好望角型散貨船享譽國際航運界,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一舉簽下12艘低油耗的新型國際海事組織(IMO)Ⅱ類5萬載重噸化學品建造合同,均彰顯了科技創新對船企應對節能環保要求的助推作用。同時,我國船企還超前研發了40萬載重噸級超大型礦砂船、新一代32萬載重噸級超大型油船(VLCC)等新船型,為搶占市場先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船舶工業正視差距、迎難而上,在高技術船舶研發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十年。我國不僅攻克了液化天然氣(LNG)船關鍵建造技術,承造了一批LNG船,而且推出了自主研發的16萬立方米、17.5萬立方米、22萬立方米等多個新船型,成功摘取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同時,3000噸級小水線面綜合考察船、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調查船、國內最先進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的建成交付,七○八所中標新型極地破冰科考船詳細設計項目……這一系列高技術船舶的設計和建造,為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權益保護提供了裝備支撐。我國船企還緊緊抓住大型工程船和多用途船升級換代的機會,自主設計、建造了大批工程船和多型大型挖泥船,改變了我國大型挖泥船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海工裝備異軍突起 “深水艦隊”彰顯水平
十年來,我國船企抓住海洋工程裝備需求旺盛的機遇,在國際海工市場上搶得一席之地,建造的海工產品基本覆蓋了國際上主流的深淺水裝備。尤其是在深水海工裝備建造和海工產品設計、總承包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成為了這一時期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的突出亮點。
目前,我國船企具備了400英尺及以下自升式鉆井平臺的建造能力,可建造30萬噸級及以下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并能承造風電安裝平臺以及海洋工程船、三用工作船等海工輔助裝備。同時,我國企業不僅建造了多型中國首制乃至世界首制的海工產品,更在400英尺自升式鉆井平臺、超深水海洋平臺、鉆井船等的自主設計和總包建造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
在深水裝備方面,以“海洋石油981”號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為代表的“深水艦隊”5型6艘船的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開啟了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由淺海挺進深海的新征程。“海洋石油981”號是我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也是世界上首座按照南海惡劣海況設計、能抵御200年一遇臺風的半潛式平臺。其配套裝備均為世界“重量級”產品,其中,“海洋石油708”號是全球首艘集起重、勘探、鉆井等功能為一體的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20”號十二纜深水物探船是亞洲首艘最新一代三維地震物探船,“海洋石油201”號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時具備3000米級深水鋪管能力、4000噸級重型起重能力和DP-3動力定位能力的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681/682”號是為“海洋石油981”號量身打造的深水大功率工程船。這些裝備都由國內企業自主建造,為我國今后打造更多的深水裝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船舶配套快速發展 自主產品不斷涌現
在總裝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我國船舶配套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多家企業加大投入,開發出多款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同時,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大了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聯合研發的力度,使配套產品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目前,我國主要船用設備產品生產能力快速增長,自主化研制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船用柴油機方面,國內骨干企業加強仿真設計、數字造機等前沿技術研究,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成功完成了5萬千瓦級和7萬千瓦級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的國產化研制,打破了大缸徑柴油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成功制造出6S50ME-B型電控低速柴油機、7RT-Flex84T-D智能型電控共軌低速柴油機等全球或國內首制產品,目前生產的多型低速機和中速機均滿足國際海事組織Tire Ⅱ標準要求。特別是于2011年11月推出的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CS21/32船用中速柴油機,其各項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批量生產后國產化率不低于90%,已獲得中國船級社認可,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柴油機技術水平的提升。同時,大型船用曲軸國產化制造門檻被成功跨越,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為曼恩、瓦錫蘭兩大品牌的50機及以上所有機型提供配套。
為應對《國際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管理與控制公約》,我國船配企業打通產、學、研關節,聯合多方力量,成功研發出多款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形成了與國外企業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我國企業自主研發的“海洋衛士”、“青島雙瑞BalClor”、“BSKY BWMS”、“海盾”、“海博士”等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或通過IMO基本批準和最終批準,或獲得各大船級社的型式認可,與國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同臺競技。
創新體系建設加快 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十年間,通過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研究院所、高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我國初步形成了各有側重、分工協作的船舶研發創新體系,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同時,我國船舶工業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960余項,充分發揮了標準化在行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引領和技術支撐作用。
數字化造船、船舶動力系統、LNG海上儲運裝備等方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為行業原始創新和基礎科研奠定了基礎,促進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整合科研力量,均成立了集團層面的研發中心,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研發新產品,使產品研發工作更加有序,新產品的市場適應性更強。此外,造船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多家企業技術中心晉升為國家級,在科研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船舶科研院所經過不懈努力,逐步形成軍民互補、船舶與非船產品并重的局面。
科技創新孕育領軍人才,領軍人才促進科技創新。十年間,一大批專家學者和各類專業人才在船舶工業發展中大顯身手。張金麟、楊葆和、宋學斌、俞寶均、馬延德、胡可一、夏飛、朱英富、王立祥、范模、趙耕賢、周國平等12人以在各自領域、各自專業的突出成就獲得“船舶設計大師”稱號。兩大船舶集團公司的有突出貢獻專家達104名,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和“511人才工程”的學術、技術帶頭人達457名,并擁有眾多國家級、省部級技術能手。如今,船界的人才隊伍迅速壯大,人才結構不斷完善。
我國船舶工業十年來的跨越式發展充分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面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船舶工業發展的艱難困局,只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指導方針,努力形成強大的原始科學創新能力,盡快形成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就一定能再創輝煌,將我國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造船強國。(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