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新船訂單下滑50%以上、一些中小船廠破產、造船業被傳已列入銀行貸款“黑名單”……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依賴國際海運貿易的造船業是感受最深的行業之一,幾乎陷入“冰河世紀”。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昨天在南京舉辦的船企轉型發展懇談會上表示,其實船舶行業的產能過剩不如市場想象的那般嚴重,江蘇船企抱團取暖,上半年造船利潤就占全國59%,其中熔盛重工訂單國內第一。
江蘇造船利潤占全國六成 熔盛重工訂單國內第一
有關方面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7月我國承接新船訂單1164萬載重噸,同比下滑50.7%,中國船舶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63%,一些中小船廠破產倒閉。不過與會專家表示,造船業的產能過剩是客觀存在的,但沒有市場想象的那般嚴重。綜合估計,中國造船業的產能在7000萬噸左右。骨干船廠還有超過1億噸的在手訂單,今明兩年有活可干,不用過分恐慌。比如江蘇的上市公司熔盛重工,今年上半年公司手持訂單就有101艘船舶,這些訂單主要來自阿曼航運、巴西淡水河谷、中海油等等重要船東。而就全國整體情況看,今年上半年江蘇造船行業實現利潤達到104億元,占全國的59%,成為我國船舶工業創造利潤的主要省份。
海洋工程需求旺盛 上半年新訂單280億美元
據與會的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長黃平濤介紹,眼下全球造船業雖因經濟危機遭遇“深寒”,但國內船企早已在謀求轉型,轉向海洋工程等。今年海工需求旺盛,上半年全球海洋工程新接訂單就達到280億美元,上半年熔盛重工、南通中遠船務等企業都接到了海工訂單或意向訂單。不過韓國企業奪走了絕大部分高附加值的海工訂單等,因此我國船企還需積極轉型并介入這一領域。
另外對最近爭議頗多的船舶行業資產負債率問題,與會專家表示,我國上市船企其實并不算高,比如熔盛重工為69%,而韓國大宇造船為73%,川崎重工74%,日本的三菱重工67%,三井重工68%,因此可以認為船舶行業目前并非處于歷史最困難時期,金融機構完全不需談船色變。(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