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傍晚,正在趕往公司船舶試航基地的吳先生在電話中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感嘆道:“日子確實很不好過,現在船廠也在考慮下一步該怎么辦。”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前三季度新承接的船舶訂單為290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2.8%;而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單從9月看,我國船舶業僅承接訂單94萬載重噸,是2009年6月以來月度成交的最低訂單量。
其實,對國內很多船廠來說,目前面對的最大問題不僅在于船舶訂單量的大幅下降,還包括船價也在逐步走低。
訂單全線下滑
吳先生所在的企業,是一家設立在華東地區、規模并不算很大的船舶公司。在公司鼎盛時期,也有過8個造船臺,其中拼裝船臺和下水臺各占一半,停泊碼頭4個,且90%都是海外船舶訂單。
但由于政府對該船舶企業所處位置的重新規劃,目前正在租用他人的船臺來建新船。在市場并沒有太糟糕的情況下,公司還曾計劃將整個造船基地搬往其他地區。現在看來,這個計劃基本要落空了。原因在于,搬遷需要有新的訂單及資金,而如今公司正在承受訂單越來越少的壓力。
吳先生對記者說道,今年以來企業沒有接到一艘海外船舶訂單,而國內訂單方面也只是零星的幾艘,“2008年國內船舶市場旺盛時,一年可接下十多艘船舶訂單,現在看來這些都已成往事。”
該造船企業手里現有3條海外船舶訂單,全部都是在去年之前接到的。其中一條多用途船的價值約近億元,要在今年11月左右交付給船東及中介(下稱“買方”)。因為如果不按期交付的話,買方開給造船公司的保函就要到期,屆時不僅買方要全部拿回80%的付款額,而且還要向造船公司結算利息。
其實,不只吳先生所在的企業出現訂單銳減,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約有30%的船廠沒有接到訂單,其中重點監測的43個船舶企業有4個沒有接到訂單。缺少新接訂單,部分企業明年上半年可能將陷入開工任務不足的困境,部分中小船廠已出現停產、轉產現象。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包張靜向記者介紹,今年前9個月,全球船舶市場都出現了接單減緩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不景氣,特別是歐洲地區的國債及經濟不穩定所造成的。因為大部分的訂船企業都集中在歐洲。在銀行信貸難以維系及市場需求放緩的情況下,國內外船舶市場的訂單下滑也在意料之中。
記者還從一位人士那里拿到了權威咨詢機構克拉克松的數據,該機構稱,今年9月中國船廠新簽了19艘船舶訂單,比韓國高出1艘,日本則為6艘。但中國船廠的新簽訂單主要是集裝箱船和散貨船,總計11艘;韓國船廠新簽訂單中有30%以上都是散貨船和LNG船,技術含量更高。
船價下跌
對吳先生所在的公司來說,另有兩條在建油輪的命運,則顯得更加曲折。
這兩條油輪原來的訂購價是7000萬元上下,但由于船市動蕩,結果現在同類船型的市場價已經跌到了4000多萬元一艘。
作為訂購該類船的一家海外中介方,在此前打給造船公司約20%左右的預付款。但由于該中介方對應的原船東并不愿意再繼續買船,所以中介方也中止了付款,造船企業只能把船殼造好,等著中介方再聯系其他船東。
“我們公司歷史悠久,造船質量也非常好,這段時間還是有不少船東主動對我們的油輪進行詢價。但由于我們造船的成本已是每條5000萬元以上,但市場價格已縮水到4000多萬元,一些有意購買該船的船東也非常猶豫。現在,我們只能等待船價提升,再考慮建好并賣出。”吳先生嘆了一口氣,“還有一種方法,也是最后的辦法,如果船價仍然不能回升的話,那么恐怕我們也要虧本甩賣了。”
一位國內大型船舶公司內部管理層則向本報說道,盡管船價下跌,但很多船東其實并不是沒有錢,而是在持幣觀望等待抄底。
如果一家規模并不算太大的船舶租賃公司或貨運企業,手上已有高價位購買的船舶,只要他們不斷購買目前價格深跌的新船,其實從公司整體采購額的角度看,也能部分平抑以往高價位購買船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有些船舶貨運公司本來也在換船,他們可以將現有舊船直接賣給拆船方換取現金,再用于支付價格極低的新船。未來,仍然要看市場運力的上升情況,以及買賣雙方的意向。一旦彼此達成一致,認為船價已到底部的話,那么頻繁交易的時刻也就會到來。
截至8月份,我國船舶行業已經有249個虧損企業,比上年增虧近38%,其中造船企業有114個,相比上年增加了1.1倍之多。
多數專家認為,未來船舶市場將呈現出需求結構變化明顯,LNG船、大型海工裝備等市場依然活躍,符合國際造船新標準、新規范要求的節能環保型船舶更讓船東看好。新船價格,特別是散貨船價格持續低迷,油船價格也在低位徘徊,集裝箱船訂單成交活躍程度將出現減緩跡象。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我國船舶行業運行速度將溫和回落,全年造船完工量將超過6000萬載重噸,新承接船舶訂單繼續低迷,由于每月造船完工量遠超出新承接船舶訂單量,手持船舶訂單將加速下降。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記者:王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