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十一五”船舶工業高速發展的東風,浙江省船舶工業在過去5年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0年.該省船舶工業的總產值、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三大指標仍然持續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但在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各種隱憂,成為其今后發展的阻力。浙江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陳立新認為,該省船舶工業有四大難題亟待破解。
產品低端,行業隱憂漸現
在浙江省船舶企業的手持訂單當中,散貨船比例高達70%~80%.油船其次,集裝箱船更低。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浙江造船企業產品嚴重偏向散貨船的情況將難以改變。散貨船的高比例,特別是今年行業預測散貨船市場低迷,更讓業內都感覺到潛藏的危機。
優化產品結構,改變散貨船“一家獨大”的局面,是浙江省船舶工業“十二五”的迫切任務。陳立新表示,借《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和《浙江省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的東風,海洋工程裝備被確定為調結構的突破點。該省要從設計開發著手,積極構建研發創新平臺.加大對海洋工程裝備及海工輔助船制造企業的扶持力度,同時積極挖掘現有船企的潛力,積極鼓勵與扶持具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條件、能力和經驗的企業,加大對油船、海洋工程裝備的接單力度,豐富手持訂單產品的類型,規避船型過于單一而帶來的風險。
目前,該省的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等企業已經在海洋工程領域裝備占有一席之地,承接了一些海工船訂單.杭州現代船舶設計研究公司也已涉足海工領域,完成了液壓環梁步進式海上平臺“海恩1”號的設計研發工作。
融資艱難,年內或有改觀
浙江省船舶企業以民營為主,在進行技術開發、承接大型訂單時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對融資的需求尤為迫切。但目前金融機構對船舶工業放貸持相當謹慎的態度.造船企業融資情況不容樂觀,貸款困難重重。
2008年,浙江省出臺了在建船舶抵押融資政策,但真正實現融資的案例數量很少,其中,該省船舶行業協會幫助落實成功融資的案例只有兩個。由于銀行對船舶行業風險的評級較高.向船企貸款非常謹慎,同時因新申請貸款手續繁瑣、時間跨度長等問題.加大了船企申請貸款的難度,加上船企用地用海等歷史遺留問題尚未解決.融資難的情況在中小型企業居多的溫臺地區尤為明顯。
陳立新表示,今年浙江省內多家商業銀行對在建船舶融資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將陸續展開,融資壓力大的局面有望得到改觀。同時,行業主管部門將為有融資需求的企業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將堅定企業戰勝國際金融危機的信心。
人才匱乏,發展動力堪憂
與全國船舶行業的整體情況類似,浙江省船舶行業也存在人才緊缺的問題。其人才結構存在兩大斷層:一是老一輩造船專家稀缺,二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成長起來的中青年骨干數量嚴重不足。新一代的船舶專業人才基本只有5年左右的工作經驗,而且由于相關院校師資力量也受到斷層的影響,畢業生的理論及實踐能力都不強。
浙江省船舶行業人才緊缺的表現還有一些特點。由于該省以民營船企為主,在船市好的時候,民企會不吝以高價挖來人才;而船市一旦走低,一些企業在停產后,又毫不可惜地放走了人才。盡管沒有數字統計,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浙江省造船人才流失的現象幾乎處處可見。這一問題如果不解決,未來浙江船舶工業的發展動力堪憂。
結構調整,任重而道遠
據介紹,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浙江溫臺地區部分船臺閑置,企業停產,而且在一段時間過去后.業界期望中的通過企業自發的倒閉兼并來達到調整重組目的的預測并沒有實現。至今,部分停產的船企都處于歇業狀態,僅有幾家企業組成松散的集團,而各企業的財務、經營依然是獨立的。在船市高潮時賺得盆滿缽滿的家庭小作坊式民營企業,其投資成本已經收回,歇業后企業運營成本幾乎為零,加上落后的思維觀念和經營文化等方面的限制,企業處于觀望狀態,不急于改變現狀。
陳立新表示,浙江眾多中小型船企在各方面與國家新標準、新規范的要求差距都較大,要在“十二五”期間推進小船企的調整重組,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任重而道遠。(中國船舶報鄺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