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商務部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指導意見》以來,我國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正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政府、協會、專家和企業共建共享的預警工作體系。”近日,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宋和平巡視員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是指通過對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和國際服務貿易異常情況的連續性監測,分析其對國內產業的影響,并及時發布相關預警信息,為政策制定、產業發展和企業決策服務。
而面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斷升溫,我國更應加快完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建設,以保護產業安全。
貿易保護“花樣多”
“目前,美國和歐盟面臨的問題很嚴重,特別是由于美國的就業沒有得到改善,導致內需不振,從而使我們的外需受到影響。”宋和平說,“歐盟則連續發生主權債務危機,這些都將加劇國際競爭,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
宋和平表示,中國目前依然是國外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目標國。數據顯示,2009年外國對中國發起了119項貿易救濟案件調查,比2008年增加了11起;2010年1月-11月,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又對我國發起了貿易救濟調查56起。
“貿易摩擦不斷出現新變化,貿易保護的頻率、強度、內容逐步升級。過去是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交替使用,現在一些國家又向中國的政策和制度發起了挑戰,如頻頻要求重估人民幣匯率,美國近期又對中國清潔能源的補貼發起301調查。當前名目繁多的新貿易壁壘的推出,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新的特點。”宋和平說。
顯然,我國在國際上面臨的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正在向深層次發展,外貿企業也不得不在成本高企、人民幣升值兩座“大山”的重壓之下另去應對可能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因此,作為切實維護產業安全的重要途徑,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就顯得十分必要。
預警機制日趨完善
宋和平介紹說,商務部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指導意見》,如今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正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政府、協會、專家和企業共建共享的預警工作體系。
相關數據顯示,5年中,地方預警機制建設單位從5家增長到34家;行業預警機制從6個行業擴展到16個行業;監測企業從300家擴容到10000家;監測范圍涵蓋重點敏感商品456個大類、近5000個稅號,已覆蓋進出口額占比超過70%的敏感商品;數據源也從進出口數據擴展到進出口貿易數據、國內行業生產數據、宏觀數據、企業直報數據、海外競爭對手數據、專家分析數據等6大數據源,并開展了汽車、磷肥、輪胎等十幾個行業的產業競爭力調查。
據宋和平介紹,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在服務領導決策,引導行業和企業應對入世挑戰,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等方面初見成效,特別是在公共服務方面成績突出。建設產業安全指南網和子站群,共發布信息40296條,1292萬字,產業安全指南網網站在商務部公共服務子站中排名前10位。產業安全數據庫已形成十大重點產業“外貿訂單指數”、“商務景氣指數”、“價格指數”定期發布,產生很大的社會效益,引起廣泛關注。
預警機制建設新思路
面對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形勢,宋和平提出了我國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新的思路與措施。首先是要爭取將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納入國家專項規劃,為未來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提供政策、資金、人員和機制保障。第二是進一步完善產業安全數據庫,重點評估美國的出口行動計劃、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等對我國內產業及其競爭力的影響,對已簽訂的自貿區協定加強跟蹤,增加防范性措施,有序有度地保護國內產業安全。第三是積極推進重點國別產業損害預警和磋商機制。為了避免和化解貿易摩擦,調查局將加強中國與韓國、烏克蘭、沙特、俄羅斯等重點國別的產業損害預警磋商機制建設,推動行業協會與國外產業界建立對話磋商機制。第四是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共建共享服務,調動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和企業的積極性,宋和平最后說,“我們將促進地方與地方、地方與行業協會的交流協調,在地方、區域、行業等不同層面統籌規劃,合理選擇和分布監測產品,實現點面結合。”(國際商報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