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船舶工業企業交出了一份“靚麗”成績單,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長47%,實現利潤增長8.3%。但是,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卻給今年的行業預期敲響了“警鐘”。
據該協會最新行業運行分析預測,今年我國造船企業新承接船舶訂單仍將低位徘徊,造船企業實現利潤也將與2009年持平。到今年年底,我國造船企業手持船舶訂單將降至1.5億噸左右,再過幾年船舶工業有可能成為我國最困難的行業之一。
業績“靚麗”背后存隱憂
中船協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船舶行業實現利潤在2008年大幅增長50.5%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增長。
其中,2009年1~11月份,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16.4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船舶制造業242.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億元,占全行業利潤的76.6%。
雖然,造船企業去年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但是,中船協的專家卻認為,當前我國船舶工業良好的經濟指標和發展態勢,在很大程度上是二、三年前經營狀況的反映,金融危機對船舶工業的影響遠未見底。2009年主要經濟指標雖同比大幅增長,但是與2008年相比增速逐月下降。
據中船協的統計,2009年,我國約有65%船舶企業沒有接到新船訂單,尤其是部分新興船廠,由于金融危機侵襲時還處在建設期,訂單儲備較少,將面臨船臺空置,無船可造的困難局面。
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造船完工量424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7%;新承接船舶訂單260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55%;手持船舶訂單1881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8%。
年底手持訂單降至1.5億噸
我國現有造船能力超過6000多萬載重噸,根據對未來船市需求的預測,產能過剩已成為突出的問題。
中船協有關人士稱,目前我國形成的造船能力,存在同質性問題,大部分為生產常規的散貨船、油船能力,而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生產能力不足,占世界市場不到10%,屬結構性能力過剩。據統計,2009年,全國共撤銷訂單107艘465.3萬載重噸,約占手持訂單的2.6%。
“產業集中度低,必然缺乏競爭能力。”上述有關人士說道。目前,我國船舶工業手持訂單中散貨船所占比例高達65%,散貨船市場的巨大波動也將對這部分訂單帶來較大風險。
對于今年的行業趨勢,中船協的預期相當謹慎。雖然,預計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還將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實現利潤將與2009年持平;造船完工量預計可達到5000萬~5500萬載重噸,不過,新承接船舶訂單仍將低位徘徊,年底手持船舶訂單將降至1.5億噸左右。
中船協的專家解釋,2010年,國際金融危機對航運和造船市場影響還將繼續蔓延和加深,造船市場復蘇將明顯滯后于經濟復蘇。隨著手持訂單中的船舶不斷投放市場,航運市場運力過剩將加劇,船價也將在低位徘徊。
“2010年,船舶行業仍將面臨市場低迷,船東推遲接船、改單、撤單甚至棄船的風險,”中船協的專家說道,“我國船舶工業將進入產能集中釋放期,已承接的手持訂單將大量交付,保交船仍是行業頭等大事。”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