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間,船企遭遇撤單的噩耗頻繁傳出:中遠遭遇兩次撤單,包括旗下的舟山中遠船務建造,以及大連中遠船務和廣州中遠船務建造。
爾后,太平洋重工與榮成神飛船廠也遭遇了德國LloydFonds公司的撤單。這三家企業,在中國船舶制造領域,均有不俗的表現。
或許,看到這些數據,過慣了好日子的造船企業主們有理由相信,好日子恐怕要到頭了。擱在往年,工廠還沒建好,手里頭就有大把的訂單。而今的情景是,手里頭的訂單還沒握熱,隨時要擔心船東們一紙撤單通知。
有人會認為以上之話純屬危言聳聽。君不見,截止9月底,中國新承接船舶訂單1692萬載重噸,全國手持船舶訂單19240萬載重噸。
當下的船舶業對于現實的局面和未來的走勢已呈兩極分化:有人認為,現在的船企仍在開工,但是頻頻遭遇撤單,以及新接訂單持續下降,一旦手上現有的訂單完成,最困難時期終將出現。日本海事局發布,截至8月中旬中國的新船撤單量共計248艘。其中散貨船為177艘,占總數量的70%,特別是好望角型就占了56艘,此外油輪為33艘,集裝箱船為13艘。散貨船中撤單數量最多的是靈便型,共計61艘,其次依次為好望角型、Post-panamax型,Panamax型、靈便型。
樂觀者認為,事情并沒有那么悲觀,撤單畢竟少數,正如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1至8月全國共撤銷船舶訂單84艘、計399.6萬載重噸,約占8月底手持船舶訂單總量的2.1%。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8月底,全國撤銷船舶訂單累積達到181艘、607萬載重噸,約占8月底手持船舶訂單的3.2%。再加上新接訂單的下降趨勢有所抑制,船企或許會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引領行業。
都是拿數據說話,且不論這兩組數據,是因為統計方式的不同還是渠道不同,以致于出現了這樣的偏差。我們有理由相信,對于船企而言,撤單可不是一件妙事。那么一個龐然大物,總不能放在船塢中當擺設吧!即便有船東愿意接手,賣多少錢,能否保本都是問題。
就拿揚帆造船廠來說,一艘按照合同可以標價為5840萬美元的散貨船,因為船東取消合同,打算以2500萬美元拿到市場上出售。
已經是跳樓價了。問題是,這個價格能否找到合適的買家還不能確定。畢竟,船東們自顧不暇了,誰還愿意花錢買船。
有海事律師建議,企業要在建造時做好工作,否則任何一道工序出問題都可能導致撤單。這就有必要提醒船企,危機時刻,保持樂觀心態是件好事,不過,事實總是告訴我們,對待未來來的事情,做好最壞的打算,制定最好的應對措施才是上策。(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