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全球經濟前景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全球造船業面臨著貿易增長放緩、消費需求減弱和產能過剩三大壓力,同時國際船價也出現了大幅的下跌。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造船國家大多開始結構調整,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著力進行產業升級,為本國的造船產業創造較好的發展環境。
競爭愈演愈烈 韓國是主角
大宗商品價格、美元走勢、新船需求,這些都是影響船價最重要的因素。而船價的變化,無論是對船廠,還是對船東,都是一個特別敏感的問題。截至2009年7月底,全球船企手持訂單共計5.29億載重噸,運力過剩已經迫在眉睫。其中,韓國的造船產能居世界第一,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過去2年內韓國造船工業協會的9家成員企業中,除大鮮造船外,其他8家造船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擴能,其中現代重工建設2個船塢(已部分叫停)來擴大其造船的能力。
韓國日益嚴重的產能狀況勢必會因爭取訂單而造成船價的激烈競爭。日本三井造船船舶及海洋工程部主管長田紀生表示:“韓國船塢開出的新船價非常低,這種風險實在令人擔憂?!彼J為,為填滿空置船塢而不擇手段地割價、搶訂單的行為一旦成為風氣,會導致全球其他造船企業跟風和仿效,到時將一發不可收拾。與韓國競爭最為激烈的是中國和日本,今年5 月韓國造船企業低價承接油船和客船,引起了中國和日本對韓國船企低價接單的爭議。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船企為了接到新船訂單,不惜降低價格靈活運用預付款,這不僅降低了相關企業的收益性,而且還有可能使低價競爭擴散到全世界。更大的問題是目前大型海洋成套設備接單比較集中,如果韓國參與展開低價競爭的話,有可能使海工裝備行業的營利性受到很大打擊。
調整勢在必行 技術是關鍵
在當前市場低迷、船價下跌的大環境下,為了實現優勢競爭,日本、韓國乃至歐洲的造船企業也都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日本在上一輪結構調整時已對造船業進行了重組,船市高峰時,日本國內沒有出現大量新生中小船企,所以在本次船市低迷時,日本造船界遇到的棘手難題相對較少。日本海洋科研設施和設備水平較高,尤其是海洋調查船、深海潛水器,以及海洋觀測儀器等在全球屬于領先地位。日本主要造船企業,如三菱、三井、日立和川崎等都是集造船與船機制造于一身的企業,在此次船市低迷時期,這些企業通過投資研發節能船機,如船用太陽能發動機,大力搶灘國際節能船機市場。此外,日本船企還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列為開發重點。
而韓國在結構調整方面面臨的問題則相對較多,首先韓國船企對造船的依存度較高,所以借此次市場調整機會,韓國重點是發展非船產業。如現代重工將風力發電設備列為重點,并投資新建太陽能電池廠,發展新能源產業。三星重工和STX集團則利用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優勢,在海上油氣田項目的開發上尋求發展。三星還將與俄羅斯企業合作開發北極海域油氣田。韓國船企的目標就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提升非船產業,降低對造船的依存度。
歐洲造船企業以豪華游船和海洋工程裝備項目為主,對于商船建造的依存度較低。因此在此次危機中,受到的打擊相對較輕。但是歐洲船企在此次市場調整的過程中,仍然在進一步降低對商船建造的依存度,轉而向特殊船舶、專用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進軍。同時,歐洲船企還在開發和生產節能船機以及船用配套設備方面,轉變戰略,以攻為守,準備與亞洲造船企業展開新一輪技術競爭。(來源:《中船重工》2009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