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透露,我國造船業目前能力過剩1600萬載重噸左右,約占總能力的四分之一。尤為嚴重的是,今年前5個月,我國船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5%
目前,我國造船工業能力過剩1600萬載重噸左右,約占總能力的四分之一,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透露的這一數據再次向船界敲響了警鐘。對此,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發出呼吁:在當前船舶企業普遍遭遇“交船難”、“接單難”之時,業界尤其要重視產能過剩問題,堅決遏制盲目發展的勢頭。我國船舶工業現在急需提高的不是造船產能而是核心競爭力,船企的發展方向應當由擴張外延轉為豐富內涵。
7月22日,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在2009年上半年工業、通信業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上重點提到了目前3個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造船業名列其中。朱宏任解釋說,在正常情況下,我國船舶年有效需求在5000萬噸左右,但是現在我國造船能力已經達到6600萬噸,因此得出過剩約1600萬噸的結論。“這個數字是一個宏觀上的估計,實際的過剩產能可能比這還要大。”張廣欽指出,世界造船產能到底需要多少,是與航運業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而有限的航運市場決定著我們的造船能力不可能無限制地膨脹。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所引發的供求關系逆轉、新船有效需求嚴重不足、訂單被撤銷和延期接船等問題的影響,我國船舶年有效需求恐怕很難達到5000萬噸。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今年前5個月,我國船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增長55.5%。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的態勢。
為何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為何產能擴張的勢頭有增無減?朱宏任分析指出,除了盲目投資的因素外,還有一些結構性或體制性問題。前幾年,國際船市持續興旺,利好消息頻現,致使我國各路資本爭相投入造船項目,期望能在這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分得一杯羹。這股建設熱潮延續至今,其中非理性因素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進而導致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凸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體制問題。”張廣欽認為,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本地區的經濟,創造更高的GDP,不顧國家宏觀經濟大局,一味地大干快上造船項目,擴大本地區造船能力,這種不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做法使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嚴重。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果產能過剩繼續加劇,未來幾年的船市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嚴重的低價惡性競爭局面,這將影響我國造船業的整體競爭力。“這種情況也許不久就會到來。”張廣欽憂心忡忡地指出,盡管目前我國船企的手持訂單還有1億多噸,但這些訂單本身也不是十分穩定。如果無法接到新的訂單,現有訂單又隨時可能流失,那么今后船企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我國船企開工不足的情況或許明年就會出現。如果各地仍繼續擴充造船產能,照這樣發展下去,未來船市將會是一派“血雨腥風”的慘烈景象。
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需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合力。《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就強調要嚴控新增產能,并明確提出今后3年暫停審批擴建項目。張廣欽指出,如果各地政府以及造船企業繼續我行我素,置國家的規劃布局于不顧,將使《規劃》對造船業加以調整的部署淪為“紙上談兵”。因此,各地政府應當轉變觀念,充分利用行政力量,對當地造船業進行科學調整,該停的停,該下的下,該轉的轉。他強調,如果地方政府在產能調整過程中不作為,那么最終“無形之手”將成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主要手段:眾多造船企業陷入嚴重缺單的困境,大批造船設施閑置,企業遭遇生存危機,甚至退出造船市場,最終使造船能力降低到一個較為合理的范圍內,而這種調整將是一個更加痛苦的過程。
張廣欽最后提醒,面對當前不利的市場環境,我國造船企業應當認清形勢,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內涵發展上來,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船舶質量,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同時,采取更加靈活的經營策略,想盡一切辦法尋求訂單,為未來幾年的發展儲備“糧食”。(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