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有近180萬噸外藉船舶修理總塢容量,占浙江省的90%以上。為了適合外輪行業發展的管理模式,舟山海關通過科技增效,外島服務,使外輪修理行業在金融危機下實現“逆市飛揚”,1 -6月,出口創匯2.19億美元,同比增長147%。
研發三個系統 提高服務水平
為提高船舶管理從低水平的檔案式管理向信息化較高層次的管理手段轉變,舟山海關自主研發了“浙江海港船舶動態管理系統”。系統可對船舶預報、在港動態申報信息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實施針對性監管。系統還通過聯結檢驗檢疫、邊檢、海事等各家口岸單位,改變了原先每份船舶艙單都要分別跑四個執法部門申報的狀況,電子數據一次輸入,四家共用,讓企業實現船舶申報“一點登錄,全面通關,一次錄入,全面申報”。過去每天要在各申報系統里錄入大量數據,就怕忙中出錯,現在只需要在系統里錄入一次表單數據,就可以完成20項各類申報。有一公司負責人說:“以每次申報能節約交通、紙張、通訊等費用40元計算,每年至少能為企業節約200萬元申報成本。同時,為了管好各項料件,舟山海關又研發并建立了海關聯網監控系統,實現海關與企業之間貨物進出庫數據實時傳輸,24小時監控。現在舟山海關監控室里,整面墻的監控屏顯示著各個碼頭、倉庫的實時圖像,相當于把分布在2萬平方公里的舟山海域內各個修船企業的碼頭、倉庫拉到了海關關員眼前,使監管關員足不出戶就能及時了解、跟蹤企業庫存船用配件的使用情況。為了更好的管住管好船,舟山海關再次向科技要效率,研發出便利企業申報的“外藉船舶修理企業聯網申報系統”,使修理企業原需要在船舶進出廠時向海關兩次人工遞單改為通過計算機系統在網上遞交電子化申報單,解除了企業往返奔波各島嶼的不便。舟山龍山船廠辦公室主任說,有了這個系統,我們不用出島,就可以通過電腦網絡向海關申報各種船舶修理物料。目前,舟山口岸20余家涉外修造企業均享受到“信息化”帶來的便利。三大系統投入使用后,外藉船舶修理物料平均通關時間從原來的8小時縮短到1小時以內,每年為外輪修理企業節省費用500多萬元,節約時間9000多小時。
外島設立監管站 節省費用1200萬
船舶修理的行業特殊性,決定了維修需要的油漆、配件等物資必須在檢修過程中,根據實際需求分批使用,而這些用于維修外輪的物資又大多來自進口,必須置海關的監管之下。以前,大量的貨車載著供船物資從寧波乘座渡輪來到舟山本島,接受海關查驗以后,再通過輪渡運到各小島上的船廠,運輸時間長、成本高。為了幫助企業節省成本,舟山海關先后在岱山、六橫、金塘等外島設立海關監管站。這樣一來,原本需要進入舟山本島驗放的轉關進口船用修理物資,可以直接運輸到修理企業所在的島嶼辦理海關驗放手續。鑫亞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說:“以前一車油漆從寧波到舟山,再拉到六橫需要過兩次渡輪,起碼要一天時間,遇到臺風渡輪停航,那時間就更長了,碰到工期緊,油漆卻運不到現場,真是急死人,現在可以從寧波乘渡輪直接到船廠,海關關員在現場辦理手續,只要二三小時就夠了。據測算,海關在外島設立監管站以來,已為相關企業節省物流成本1200萬元以上。
推出六項措施 支持修船生產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金融風暴升級,國際航運市場出現了巨大動蕩。舟山海關適時出臺了“服務修船企業發展六項措施”:一是延長下地廢鋼申報時限,減少企業相關費用并增加廢鋼拍賣收入;二是出口申報將物料費和修理費列入報關單項,保證企業及時收匯和按規定享受退稅;三是延遲修船出口報關時限,方便企業出口單證準備和費用結算;四是設立外島海關監管站,為企業節省相關費用和操作時間;五是轉關運輸當天驗收,減少企業費用和運輸時間;六是加快審批速度,方便船舶根據潮水等海事條件適時作業,減少船舶滯港、操作費用。這些措施,給企業帶來很好效果,萬邦永躍船廠一位同志說:“過去生意旺的時候,船廠三個月可出一千多噸廢鋼,金融危機影響下,廢鋼產量大大減少,二三個月只能出一二百噸,現在海關規定延長廢鋼申報時限,企業可根據實際需求集中處理廢鋼,節省了不少費用。(俞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