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制定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振奮人心,對當前克服金融危機、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那么,上海在這場產業振興的征途中,又將如何作為呢?本報選擇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與上海密切相關的數個行業,走訪了有關專家學者,就上海如何按照國務院制定的產業振興規劃,發揮上海優勢,乘勢而上,實現上海的產業振興而獻計獻策。
上海造船工程學會日前舉行的學習解讀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的《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報告會,吸引了200余人出席,與會者對正在擬議的實施細則甚為關心。
船舶業乃綜合工業之冠
船舶制造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在國民經濟116個產業部門中,船舶工業與其中的97個產業有直接聯系,關聯面達84%,其中尤以機械、冶金、電子等行業最為密切。每建造1萬載重噸船舶可以解決船舶及其上游產業3000個就業崗位,比如,江南造船集團在長興島的工廠和技術中心吸納了約2萬名員工。
《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針對我國造船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明確了國家產業導向和扶持原則。國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船舶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投放;抓緊研究出臺鼓勵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和單殼油船強制淘汰政策;今后3年暫停現有船舶生產企業新上船塢、船臺擴建項目;在新增中央投資中安排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支持高技術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重點配套設備研發。
未雨綢繆應對不利因素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上海地區2008年的主要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完工船舶85艘、748萬噸,同比分別增長7.6%和33.4%;截至2008年末,手持訂單4211萬噸,同比增長4.4%;主要造船企業生產任務排到2011年,少數企業排到2012年。
但上海船舶工業同樣受到了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在上海市造船工程學會舉行的“應對船市風險高峰研討會”上,各相關方面人士未雨綢繆交流了應對船東撤單和推遲接船、應對匯率風險、應對船東延滯交船和刁難做法的經驗和體會。
我國主要的造船基地以前是上海、遼寧、廣州,現在則分布非常廣泛,而且中、小企業規模已經是大型企業的10倍。中船集團公司總經理、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作鈞近來在該公司幾次重要會議上指出,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今后的情況也許會比預料中還要嚴峻;今后面臨的局面可以用“有肉吃,但狼更多”來形容,需要想盡一切辦法搶肉吃。
江南造船集團總工程師建議企業產品多元化,在搶占幾個主力船型的同時發展其他產品,并從自身的生產效率和成本上下功夫。他強調海洋工程附加值高,價格平穩,但一般船廠沒有條件發展海洋工程,這是大型骨干企業的機會。
70%利潤被進口零部件吃掉
中國國際海運網分析師林琳告訴記者,我國發動機等船舶配套產品生產能力大大落后于需求量而大量進口,國輪多半沒有安裝“中國芯”,而另外兩個造船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