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舟山市委黨校副校長孫建軍)
船舶工業,是舟山的傳統產業。2007年船舶工業產值達到192.87億元,首次超過水產品加工業,成為舟山第一支柱產業。改革開放30年來,舟山船舶工業的發展大致經歷起步階段 (改革開放初期至上世紀80年代末)、崛起階段(上世紀90年代初至二十世紀末)和跨越發展階段(二十世紀末至今),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立足于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主要特點包括:
一是堅持后發優勢和競爭優勢相結合。作為后發地區,舟山立足于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在經驗借鑒、技術引進、資金、制度和資源等方面的后發優勢,成功實現了船舶工業的崛起。
二是堅持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相結合。由“漁港景”到“港景漁”的轉型發展之路,伴隨著舟山產業的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過程。“漁榮俱榮,漁衰俱衰”是過去舟山經濟發展的典型特點,在突出“港景”這兩大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之后,船舶工業成為新時期舟山重點扶持和優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同時舟山加快發展以港口、航運、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鞏固調整漁農業,初步形成了以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漁業為主要支撐的具有海島特色、有較強競爭力的經濟結構體系。
三是堅持多極帶動和集群發展相結合。舟山依據區域特色,合理規劃船舶產業布局,著重推進六橫―蝦峙、小干―馬峙、盤峙及周邊島嶼、秀山―岱西―長涂和舟山本島北部等五大區塊船舶工業集群化發展,重點規劃新港、岱西、六橫三個船配業發展集聚園區。同時,在每一集聚區塊內,注重龍頭企業的扶持、培育,充分發揮它們的產業帶動力、輻射力和競爭力,從空間布局上實現多極帶動。
四是堅持民間主動和政府推動相結合。為了培育修造船業更快發展,舟山市政府專門成立“船舶修造管理服務局”,明確將船舶工業確定為“十一五”期間的主導產業,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同時民營企業家積極響應,形成了民營資本投資和政府推動的互動模式。這不僅激發了舟山船舶工業發展的活力,也促進了船舶工業規范有序地健康發展。
五是堅持外延擴張和集約發展相結合。與日本、韓國、上海、江蘇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之間所存在的差距,決定了舟山船舶工業的發展實行外延擴張與集約發展相結合。在起步階段企業以外延擴張為主,屬于資金――勞動力密集型,重在擴大產業規模,而在跨越式發展階段則以集約發展為主,屬于資金――技術密集型,重在提高產業發展技術水平,實現產業升級。
六是堅持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一方面堅持多管齊下,合力推進船舶工業做大、做強,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全面評估船舶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船舶工業發展劃出一條“環保警戒線”,使船舶產業戴上“緊箍咒”,加以環保控制,實現船舶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舟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