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以2280萬噸的船舶訂單量,再次超越韓國造船業,奪回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稱號。其實2021年實際訂單完成量要遠超這個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1-9月全國共完成3034.0萬噸載量的船舶。
新承接的訂單已經超過5000萬噸載重,同比增長223.3%,截止去年9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9243.9萬噸載重,同比增長32.3%。但是同比利潤卻下降21.8%,整個船舶行業“增量不增利”,相比之下西方資本的利潤卻是我們116倍。
這是為西方資本做嫁衣了?
一、兩造船大國競價
自從2008年以來,因為經濟增長乏力,全球航運業已經接近飽和狀態,對于新建船只的需求并不高,船舶市場進入了將近10年的蕭條期。而且,在全球除了我國是造船大國,在亞洲還有兩個國家,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造船大國,那就是韓國和日本。中日韓三國幾乎壟斷了全球民用船舶市場,基本上總造船量占全球總噸位的88%。
我國在2008年才超越韓國,成為世界造船業的龍頭。但是到了2018年,韓國再次把全球造船大國的稱號搶了回去,并且保持了三年之久。而且從人均產能上看,韓國造船業從業人員的平均產能是450噸,人均產出是400萬人民幣,兩個數據均超過我國。世界十大造船廠韓國企業占了其中7個。
在和韓日兩國競爭中,我國的技術優勢并沒有韓日兩國優秀。LNG(液化天然氣)船被稱為“海上超級冷凍車”,這樣的船要求在-162攝氏度的低溫下運輸液化天然氣。這種特種船的制造難度相當高,因為技術源于美國,韓國擁有全世界70%LNG運輸船的訂單。
我國的滬東中華船廠也能夠制造LNG船,但是在自動化程度低于韓國,所以導致我們造船速率低于韓國。有了這樣一個強力競爭對手,為了拿到大批的訂單,只能是走價格戰的路線,所以利潤率就高不起來。
二、核心技術匱乏,為西方做嫁衣
除了價格戰的原因,核心造船技術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也是我國造船利潤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從船舶的制造成本結構上來講,人工占整體成本的30%,原材料占25%,設計管理占5%,配套設施占40%。在船舶制造的總成本中的65%左右需要外購,我們的造船企業掙得大頭是人工和管理設計的利潤。
我們作為船舶行業的總裝環節,雖然相關企業的營業額規模大,其實利潤率相當低。在上市企業中,毛利最高的是st船舶為16.86%,中船防務的毛利率低至6.89%,上游的船舶設計公司和配套公司毛利率高于40%。
除此之外,在造船業我們的核心技術不足,很多生產技術都需要西方給予專利授權。比如法國的GGT公司,因為擁有LNG船的貨倉密封制造技術,僅僅依靠專利就能一年達到58%的利潤。而且,我國的造船業主要是在工業運輸船,利潤率更高的豪華游輪制造,西方并沒有交給中日韓三國。
三、原材料上漲
除了以上原因,因為疫情造成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也導致造船業的利潤越來越低。因為船舶的合同都是閉口合同,也就是說在簽約的時候就已經將整體價格談妥,但是船舶的制造周期長,原材料不可能一次性采購。只能隨著制造進度進行采購,但是這兩年鋼鐵價格上漲,導致年初接的訂單,到了利潤就會降低,甚至會虧損。
據行業人員介紹,2021年年初接單的時候,是按照4500-4600元/噸的鋼材價格測算的船只價格,但是到了9月份,鋼材價格就漲到了6000-6500元/噸。本身我國造船業的利潤空間就低,原材料這樣漲價,最終的結果就是這艘船制造下來,不只不掙甚至還要虧錢。
舉個例子,一艘16000箱集裝箱的船舶就要用鋼材4萬噸左右,鋼材價格上漲2000元,整體成本就要上漲8000萬元。據數據顯示,2021年前八個月,我國規模以上的船舶制造企業營收1821.6億元,同比增加10.2%,但是總利潤只有19.4億元,同比下降21.8%。行業規模增加,但是整體利潤卻在下降。
雖然我國的造船業利潤不高,但是也為我國積累了大量的船舶制造經驗,完善了整體產業鏈。這也為我國軍工艦船制造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所以,雖然現在的船舶制造業利潤不高,但是帶給我國的潛在價值不可忽視。而且,我國現在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的造船技術,不斷在造船上下游探索尋求突破。
你覺得我國依靠人口紅利發展的造船業,能夠轉型成技術產業,提升利潤率嗎?(來源:國際船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