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90年代,韓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強國。這點不可否認。直到今天,韓國仍自詡為世界第一造船強國!
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韓國的自信被打破了。2021年,中國的造船企業承接 世界造船數量的50%,已經碾壓了韓國。
但是韓國仍然有法寶,這就是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造船技術。 2021年在LNG造船方面,韓國方面占據了65%左右的市場,中國占據了34%左右。
在民用造船行業里面,LNG船是技術最高,單價最高,利潤也最多的。只要韓國仍然建造了最多的LNG船,那韓國人就會一直自詡 世界第一!
中國人不信這個邪!時代在變化,十年內,中國造船必將迎來自己的“天下第一”
1.在LNG造船方面,中國遇到了不少困難
首先是技術問題,天然氣必須在零下161攝氏度以下才能實現液化運輸。這就會導致劇烈的溫差變化,極需找到合適的材料!殷瓦鋼 就是這種特殊材料。這是一種鎳鐵合金,可以在幾百度的溫差變化下不發生熱脹冷縮,因此它是LNG船貨艙最好的密封材料。
殷瓦鋼是一種十分特殊的合金,其具有膨脹系數小、硬度低、導熱性低的物理性質。此外,還能夠承受超低溫,可以說是儲存液化天然氣的最佳選擇。使用殷瓦鋼作為LNG運輸船的內膽后,能夠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在長途運輸中,由于風浪過大或者海上交通繁忙,LNG運輸船在海上行駛的并不平穩,但由于有殷瓦鋼護體,極少發生LNG運輸船爆炸的事件。
這種材料由法國公司GTT掌握了核心技術,并享有專利權。
中國剛開始進入LNG造船業,就向法國向韓國求教技術。韓國人自然不肯教,直言中國人只配做簡單的船,然后利用手中的訂單和法國GTT集團協商,也不讓法國人賣技術給中國。
法國方面開出了天價!這是當時的中國造船企業所不能接受的。
幾十年前,中國其實也能造殷瓦鋼,但技術方面還沒有法國先進。于是刻苦的中國人,憑借自己的自主研發,攻克了一道道難關。經過4年努力,終于發展出了自己的殷瓦鋼產業。從無到有。光有材料,還不行,還需要焊接技術,就是把材料焊接在運輸船里面。這個難度也不比制造材料差。畢竟殷瓦鋼約0.7mm,很薄,要將如此薄的殷瓦鋼焊接到里面,需要做一系列的準備,不僅需要對TIG焊機進行充分的檢查,還要確保焊接時保持低熱量的輸入,不能溫度太高。如果周邊環境發生變化或者焊接溫度過高,都會導致焊接失敗。所以,能夠焊接殷瓦鋼的技術工人數量非常稀少,這也是為何法國能夠壟斷40年的原因所在。
這里涉及到了很多復雜的難關攻克,能找到的相關技術資料不多,都比較拗口。只撿最容易懂的簡單說下,材料制造 和 焊接過程。
這兩個難關攻克,花費了中國大量的時間。 但也證明這是最正確的一步。
2.初期訂單哪里來
中國的第一艘LNG 船是,2008年4月3日,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自主建造的,“大鵬昊”,是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型LNG船,船長292米、寬43.35米。 這艘LNG船花費了10年左右的時間,也采用了法國GTT的技術。
這船其實是試驗性質,沒有客戶訂。是中國企業頂著壓力自己造出來證明自己的。有了第一艘船證明了建造能力,這并不夠。需要客戶下單采購。
但這個問題被國家領導人解決了,去 中東某國談判天然氣進口,順便要來了2艘LNG船的訂單。
這個時候,是用了市場換訂單,畢竟中國市場足夠大,這些能源出口國,看在交易的面子上,就發出來一些訂單給中國做。
3.后期發奮趕超
2012年,法國GTT集團經營不善,一度想賣。這時候中國造船企業對于GTT的技術還是很有興趣。紛紛報價。
韓國企業坐不住了,大宇造船、現代重工、三星重工,三家船企聯手要以10億歐元收購GTT。這個談判沒成功,于是直接給GTT一筆資金,要求GTT不要與中國合作。
從這個事情上,中國人也明白了,韓國是不希望中國發展LNG造船業。目前中國現在已基本上攻克了制造LNG船的核心技術。
中國 自主建造的LNG船在氣密性方面是略微遜色韓國,但是造價便宜。自己能造,交期又快。專家估計,和韓國的技術,大概只有3~4年左右差距。這個差距已經可以被造價彌補。
2022一季度,全球LNG船訂單的29%,卡塔爾,沙特的LNG船大部分都選擇在中國建造。
中國能超越韓國的關鍵所在,就是市場原因。 韓國進口天然氣的數量,與中國進口天然氣數量,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任何天然氣賣家 都要優先考慮市場因素。
GTT的技術先進,成熟且穩定,且經過了長時間的市場驗證,下游的船東信任他們的技術,但他們的一年總營收就3億歐元出頭,那意味著能投入到研發的資金會很有限,我查詢到GTT集團2020年的財報研發投入為3000萬歐元,如果不能持續保持技術領先的話,很容易被趕超!
等中國LNG產能逐漸上量,技術逐漸發展,又有一部分下游的船東市場,中國開始整合上下游,搞國產薄膜型LNG貨艙圍護系統技術。這時候GTT就會覺得非常難辦。就好像安卓手機系統憑借市場合力,硬生生把微軟手機系統擠垮。趨勢是沒法撼動的。
即使不能完全替代GTT,但至少也可以吃下一部分份額,使其營收減少,絕對是一個最有力的挑戰者。
市場在中國,中國造船業就會有足夠的潛力。有理由相信10年內,中國會超越韓國!(來源:信德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