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是全球經濟的支柱,占跨境貿易的90%以上。與大多數其他行業一樣,一系列旨在使運營更環保、更便宜、更高效的技術創新正在迅速改變航運。與此同時,新冠病毒疫情顛覆了海上運輸,給整個行業的專業人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如何充分利用技術的潛力,創建一個更可持續、更有彈性的航運業?潛在的影響和政策影響是什么?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和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最近聯合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研究技術對海上貿易和工業的影響。我們在世界銀行新加坡基礎設施和城市中心的團隊有機會與作者討論了這些問題,并提供了一些建議。
基于這次交流,我認為有三個關鍵的收獲可以幫助構建關于海上運輸和技術的對話。
COVID-19凸顯了技術在海事部門的重要性
甚至在疫情發生之前,海運就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轉型壓力。
在環境方面,國際海事組織(IMO)要求該行業到2050年將全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2008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50%,這推動了對清潔和節能技術的探索。封鎖以及由此帶來的空氣質量的提高表明了清潔技術在交通恢復時的重要性,以及它對氣候變化和人民生活的影響。
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海上作業的效率。目前,從制造商到消費者的貨物運輸涉及到許多利益相關者:運輸商、港口、海關等。許多實際的文書工作從一方移交給另一方。這導致了貨物可能已經到達,但文書工作沒有跟上的情況。港口社區系統等集成數字平臺連接了包括航運線路和碼頭在內的多個組織系統,構成了一個海港社區。不幸的是,目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國際海事組織成員國裝備了這些平臺。
除了提高效率外,數字化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實體互動的需求――這是COVID-19的的背景下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例如,電子文件的興起使得工作人員無需親自簽字或遞交文件就能快速完成手續。
此外,COVID-19表明了在供應鏈中建立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性。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93%的供應鏈領導者計劃提高彈性。為了降低風險,公司可能會尋求與更大,更多樣化的供應和運輸合作伙伴合作,這將導致更多的分散化。像區塊鏈這樣的技術在處理復雜性和簡化操作方面非常有幫助。
國際和國家決策者可以促進新技術的采用
政府可以通過部署相關技術來發揮帶頭作用。例如,迪拜有一個區塊鏈和電子文檔的策略,旨在消除超過10億份紙質文檔,每年節省55億美元。增加技術的使用可以降低各方的采用成本。
支持性政策和激勵措施有所幫助。加拿大的港口岸電技術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項目提供了高達50%的資金,用于將岸上的電力輸送到停靠在港口的船只上,這意味著在選定的加拿大港口停靠的船只將能夠關閉它們的輔助柴油發動機,轉而依賴當地電力。
國際海事組織(IMO)等國際組織制定了一些政策,規定每種類型的船舶在一定載貨能力下應燃燒的最大燃料量。據估計,到2025年,新造船將比2014年的造船節能30%。
對未知的恐懼往往會破壞技術的潛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像英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已經開始使用監管沙盒,這是一種可控的環境,在那里監管人員可以安全地測試新技術和商業模式,并確定如何最好地制定相關政策。新加坡最近率先在海事領域使用智能船舶和無人機,小規模測試這些技術,以了解其影響,并據此調整政策。
伙伴關系使一切變得不同
決策者正在跨越行業邊界與私營部門和學術界合作,尋找在商業上也可行的技術解決方案。
例如,“實現零”聯盟是一個由來自海洋、能源和金融部門的120多家公司和政策制定者組成的聯盟。其目標是到2030年擁有商業上可行的零排放船舶。該聯盟特別關注零排放燃料、船舶、為新技術融資和降低風險的市場驅動力以及支持政策。
最近,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家國際公司和港口當局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確保各種全球海事技術平臺的互操作性,這將需要開發共同的數據標準和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學術機構在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這一計劃的一部分,海洋技術合作中心(MTTCs)已經在全球MTTC網絡下聯合起來,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取它們所需的技術知識,以減少海運排放。
荷蘭研究理事會等機構也鼓勵學術界、公司和當局之間的合作,以更好地了解、利用和保護海洋、海洋和河流。委員會資助的項目包括可持續船舶設計和電氣化技術的研究。
從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到氣候變化,技術將在應對海洋部門面臨的一些關鍵挑戰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但單靠技術創新并不能改變游戲規則。為了充分發揮技術的潛力,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門需要創造適當的條件,提供適當的激勵措施,并支持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知識交流。整個行業的利益相關者必須發揮他們的作用,有效地合作。
當談到航運的未來,我們同舟共濟!(來源:新浪財經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