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液化天然氣)由于安全、清潔、經濟的優點,成為減少船舶污染的重要動力燃料。近年來,LNG動力船在國際遠洋運輸中運用廣泛,船隊增長速度最快,呈批量化、大型化趨勢。然而,我國LNG動力船的發展始終“低速慢行”。LNG動力船為何“叫好不叫座”,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專業人士。
國際國內 差距較大
國際上LNG燃料動力船發展較早,相關配套設施相對成熟,目前營運LNG動力船舶302艘,多以遠洋船舶為主。
今年7月,俄羅斯紅星造船廠為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開建一艘LNG動力阿芙拉型油輪,這艘11.4萬噸油輪,船長250米,型寬44米。據悉,紅星造船廠共有12艘阿芙拉型油輪手持訂單。其中5艘是俄羅斯首批建造的阿芙拉型油輪,將用于原油運輸。今年5月份,這批新船中的第一艘新船Vladimir Monomakh號下水,6月已經開始試航。
今年10月,全球首艘以LNG為動力的超大型集裝箱船“達飛雅克?薩德”輪首航深圳鹽田港。該輪全長399.99米,寬61.3米,相當于3.5個標準足球場,比全球最大航母還要長60多米,可裝載2.3萬標準集裝箱,最大載重22萬噸,可謂是LNG動力船中的“巨無霸”。2017年,法國達飛集團訂造9艘23000TEU集裝箱船,并選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承造。這批船以LNG為動力,與同性燃油集裝箱船相比,單航次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約20%,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85%,顆粒物、硫氧化物排放量減少99%,船舶節能減污指標優異。
國際上LNG動力船舶發展勢頭如此火爆,那么國內LNG動力船舶發展狀況如何呢?
據中國船級社重慶分社技術人員介紹,相比國際而言,我國LNG動力船還處于發展初期。雖然截至2019年10月,全國已有LNG動力船舶313艘,但與國際遠洋LNG動力船10―20萬噸的噸位相比,我國的LNG動力船大多屬于內河船舶,由于受到航道水深、船閘、橋梁高度等條件的限制,單船運力多為一千至幾萬噸,整體運力規模不大。
以LNG動力船數量全國第一的江蘇省為例,作為2013年水運行業應用LNG首批試點示范區,目前已完成江蘇籍LNG動力船舶新改建共92艘,而江蘇省內船舶總量高達4萬艘,LNG動力船舶的比例僅高于0.2%。
利好不斷 進展緩慢
“這兩年LNG動力船舶的發展面臨瓶頸。”江蘇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相關人士表示,“一是2017年之后新改建船舶的補貼沒有了,二是加注站建設審批難,導致建設跟不上,這兩個瓶頸如果不突破,水運行業應用LNG推廣有很大難度。”
據了解,當前我國有LNG加注設施20個,岸基加注站與躉船加注站各占“半壁江山”,其中長江干線9個、京杭運河9個、西江干線2個。由于缺乏規劃依據、建設選址困難,審批依據和要求不完善、LNG加注碼頭建設運營審批困難,造成部分已建成的加注站無法正常營運,甚至廢棄。加注站數量不足和分布不合理已經嚴重影響LNG動力船舶發展。
近年來,國家頻繁推出相關利好政策。2017年7月,交通運輸部審議通過了《長江干線京杭運河西江航運干線液化天然氣加注碼頭布局方案(2017―2025)》,明確了長江干線、京杭運河、西江航運干線LNG加注碼頭的建設布局,并提出到2025年前基本建成LNG加注碼頭體系,為加快LNG燃料動力船舶推廣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2019年,各省市先后出臺了LNG加注站布局規劃。
今年1月份,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共同出臺的《長江經濟帶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問題整治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推動船舶LNG加注站立項、建設和運營。6月,交通運輸部發布《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提出,要加大新能源清潔能源推廣應用力度,推廣液化天然氣(LNG)節能環保船舶,完善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LNG加注碼頭等綠色服務體系建設,為LNG動力船舶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5月底,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簽署《廣東省內河船舶LNG動力改造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動廣東省內河船舶LNG動力改造,并提出到2025年前,廣東省將完成約1500艘LNG適改船舶的改造和19座LNG加注站的建設工程,全面完工后船用LNG年需求量約40萬噸,同時將替代油品消費約39萬噸。據初步測算,該項目實施后,廣東省船舶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可分別降低12.6%和19.5%。
“就江蘇省而言,內河流域營運船舶約4萬艘,其中有3萬艘船舶可改用LNG雙燃料或單燃料動力。按每座LNG加注站供應300艘船計,最終應有100個LNG加注站方能滿足市場需求。”江蘇海事局相關人士粗略估算。
據了解,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全國首個水上LNG加注站“海港星1號”,在長江干線南京水域已經進行了約300次加注操作。該加注躉船總長100米,型寬18米,型深3.8米,配有2個LNG儲氣罐(250立方米/個)和2臺低溫裝卸臂及其他工藝配套設施,通過裝卸臂向船舶加注LNG。以1艘配備15立方米LNG儲罐的5000噸船為例,20分鐘即可加注完畢,比陸上柴油加注方式要快一個多小時,加注后的連續航行能力可達2000公里。
“對于加注站建設的模式,應由大型港航企業、能源企業或大型物流企業形成合力,探索一些比較好的商業模式或者LNG動力船的發展模式。”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船舶運輸技術研究中心專家分析。
試點引領 協同推進
對于長江上游的LNG動力船來說,三峽“開閘”成為破冰之旅。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LNG動力船通過三峽船閘進入試運行階段。
今年6月19日,“新長江26007”“港盛1005”兩輪下行安全平穩駛出三峽南線船閘閘室,這是LNG動力船舶首次通過長江三峽雙線五級船閘。據了解,“新長江26007”輪是國內首艘油氣電混合動力內河船舶;“港盛1005”輪可使用LNG/柴油雙燃料動力,它們為LNG動力船舶試運行通過三峽船閘的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新長江26007”總長110米、型深5.6米、型寬19.2米、載重3800噸。該輪安裝了一個50立方米的LNG儲存罐,大概為20噸,能夠滿足船舶從重慶到上海單次航行。LNG與傳統柴油相比,環保優勢突出。據實驗測算,在相同能量功率輸出下,天然氣的氮氧化物減排90%,硫氧化物和PM2.5排放幾乎減少100%。此外,經濟效益也比較明顯,與傳統柴油動力船舶相比,該輪可降低10%的燃料消耗,價格成本下降25%至30%。
“‘新長江26007’輪的技改研發,是響應國家‘氣化長江’發展戰略的首條試驗船。”中國長江航運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人士介紹,“新長江26007”的改造成本為600萬左右,“港盛1005”輪的改造成本為500萬左右,價格都不低。目前,長江上游只有一座分布在重慶巴南區麻柳作業區的LNG加注碼頭,遠遠不能滿足船舶加氣的需求。
針對船方普遍擔心的問題,重慶市交通運輸局相關管理者承諾:“支持LNG動力船的發展是肯定的,下一步也將多方面了解和比較新能源船型的市場運行情況,廣泛征求相關企業的建議,以進一步確定引導方向和相應的補貼政策。”
中國船級社重慶分社相關技術人員也表示,在國際海事組織限硫令以及國家污染防治等政策的推動下,全球LNG動力船舶正進入快速發展期。隨著LNG動力船舶應用技術的發展,中國船級社已有數百艘船舶已建造/改造或擬建造為LNG燃料動力船,為船舶使用LNG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此外,基于LNG研究成果規范、法規和指南體系正逐步完善和更新。
業內人士呼吁,內河LNG動力船舶新建改建運力“破冰”,應強化產學研用的合作,成果加速轉化,推動行業標準體系完善;推進試點引領帶動,合理引入金融助推;建立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組建產業聯盟,各方協同推進配套完善岸基能源輔助設施,構建能源供給模式;探索創新產業鏈發展模式,整合資源,推動行業發展。(來源:中國水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