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世界主要的海工裝備及船舶建造國之一,特別是在自升式鉆井平臺和半潛式鉆井平臺建造領域具備全球領先優勢。半個多世紀以來,新加坡海工產業經歷了從承接產業轉移到做大做強的整個過程,其“創新設計+工程服務”的發展經驗值得中國海工裝備及船舶建造企業關注和借鑒。
一是不斷延伸業務領域,拓展新的發展空間。要在海工裝備及船舶領域大有作為就必須有自己的設計,并緊跟世界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需求進行創新設計。為此,早在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就開始通過收購美國海工設計公司搶占設計市場。經過多年努力,新加坡在海洋平臺修理、改裝和建造過程中逐漸掌握了設計技術,并形成了自主開發能力,其建造的大量海工裝備特別是自升式鉆井平臺基本采用自主設計。
二是積極提升總包能力,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目前,新加坡海工裝備及船舶企業具備了項目管理、細節設計、設備采購、安裝測試、試運行、“交鑰匙”的總包能力,可以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和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同時,新加坡聚集了全球30多家海工領域龍頭配套供應商的區域總部,這也鞏固了新加坡海工裝備及船舶產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三是注重人才隊伍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新加坡兩所世界級大學中23%的大學畢業生是工科背景(設置有海洋工程專業),為新加坡海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上述大學還與行業緊密合作,在開設專業課程的同時直接為企業提供專業培訓,并與企業開展多層面的合作。同時,企業也積極贊助學校的海工裝備及船舶項目研究,派技術人員到大學講演、開研討會。通過大學與行業的融合,新加坡培育了大量海工裝備及船舶專業人才。如新加坡吉寶集團和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投資7500萬美元成立Keppel-NUS海工實驗室,培養近海工業的工科學生,讓學生根據實際需要接觸近海工業并提供獲得相關經驗的機會。作者:張厚明(本文作者系賽迪智庫工業經濟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來源: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