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8年,中國船企接單量相比去年大幅增長,然而,人民幣升值以及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卻依然給利潤率帶來很大壓力。
中國船舶(股票)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2月,中國船企接單量達到1230萬載重噸,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一些船企有望結束多年虧損,在2018年重新扭虧為盈。
之前,由于船舶過剩和周期性的價格戰導致運費率低于盈虧平衡水平、并使大部分遠洋運營商陷入虧損,航運業經歷了長達數年的下降周期。隨著航運業的逐漸復蘇,全球新船訂單量也開始增長。
根據VesselsValue的數據,自2016年以來,中國船企共計接獲1064艘新船訂單,其中今年1月的接單量為37艘,超過了2017年1月的11艘和2016年1月的20艘。克拉克森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2月全球新船訂單139艘,其中,中國船廠新簽訂單64艘;日本新簽訂單24艘;韓國新簽訂單34艘。中國船企接獲的大部分新船訂單均為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其次是油船(船型 船廠 買賣)和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
希臘和中國船東依然是散貨船和油船領域的最大客戶,他們注意到,鐵礦石、煤炭和石油產品的航運需求強勁增長,特別是來自亞洲進口商的需求。
盡管如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過去12個月來增長9%,船用鋼(產品庫 求購 供應)板成本平均也提高了10%,這些因素都給中國船企帶來了經濟壓力。2017年,中國船企毛利率在16%左右徘徊,而2016年毛利率為25%左右。
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等國有船企正在試圖擴張至其他船型領域,如郵輪、化學品船(船型 船廠 買賣)和液化氣船(船型 船廠 買賣)等,這些船型價格更高、利潤率也更高。
目前,包括中日韓的大型船企在內,全球各地的造船廠依然還沒有從過去三年航運業衰退導致的新船需求驟減的打擊中恢復過來。不斷減少的手持訂單量使得中國政府要求造船業進行成本削減整合,數十家中小型船廠被規模更大的船廠并購或關閉。
(國際船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