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轉變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對于我國船舶工業來說,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包張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船舶企業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有關要求,不斷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提升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的研發設計建造水平,大力推進品牌建設,推動我國早日成為造船強國。
在我國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關鍵階段,企業的品牌建設十分重要。這是因為,企業的產品要得到市場認可,并引領行業發展,靠的是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而這,正是目前我國船企普遍欠缺的。“所建船舶的品質、企業的綠色制造能力以及船東的認可度等,都屬于企業品牌的顯著特征。一家有著強大實力和良好品牌形象的企業,不管競爭對手是誰、市場環境如何改變,總能保持強有力的‘吸金力’。”包張靜表示,通常情況下,市場上同型船舶產品的報價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即便如此,多數船東依然會選擇在報價相對高的船企訂造新船。“這就是品牌的力量,也充分說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基本道理。”包張靜介紹,目前我國骨干船企在部分產品領域已經形成了明顯的品牌效應。如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在好望角型散貨船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即使報價比競爭對手高,依然獲得了不少船東的青睞。
“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有關要求,結合我國船舶工業當前發展情況,我認為,要改變船舶工業‘大而不強’的局面,國內船企要以持續追求卓越品質、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為努力方向,著力增強核心競爭力。這也是我國早日實現造船強國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包張靜建議,國內船企應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和實力打造優勢品牌產品,提升企業的市場影響力。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船舶設計建造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大新船型的研發力度,提高雙高船舶產品和海工裝備的占比。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制造核心技術。不過,包張靜認為,不是所有的船企都要盯著“高精尖”產品領域。多數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優化常規船型,形成品牌優勢,擴大市場份額。
當前,新一輪工業技術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和發展。技術的變革、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都對船舶工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能否抓住這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彎道超車機遇,是我國船企目前面臨的巨大挑戰。”包張靜表示,目前我國在高技術船舶的部分關鍵技術領域仍存在短板,海工裝備自主品牌產品較少,船用動力裝備主要依賴技術引進和許可證生產,自主品牌產品研發才剛剛起步。下一步,我國船企要加強主流船型的品牌化建設,著力提升產品的節能環保性能,為贏取更多訂單提供有力支撐;在海工裝備方面,要加強主流鉆井平臺、鉆井船等裝備的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形成品牌優勢。
“在同等市場環境下,只有技術強、質量好、性能優的企業和產品才能吸引客戶的眼球。因此,要想‘酒香吸引人’,船企必須通過精確的市場定位打造品牌產品,形成品牌優勢,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話語權和定價權。‘用品牌說話’是我國船企向強者邁進的不二法門。”包張靜說。
(中國海洋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