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全球航運市場的不斷發展和世界船舶工業的轉移,中國的船舶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舟山船舶工業也趕上了這股潮流,得到跨越式發展。從工信部實施的《船舶行業規范條件》“白名單”來看,舟山入圍船企有6家,除江蘇外,比任何沿海的省份都多,由此可見舟山作為船舶工業建造基地和船舶出口基地的實力。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找出存在的差距。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有許多船企,由于管理不細,生產不精,效率較差等等,困擾著企業的發展,嚴重影響了企業效益。
管理不細,主要是物資、設備、生產流程、質量等管理過程不細。在物資管理中,倉庫庫存量大,物品倉儲時間長,無適量的物耗標準等,造成物資浪費。在設備管理中,未按設備廠家操作規程進行保養、維修。在生產流程管理中,大中小日程計劃和生產實踐脫節,使計劃形同虛設。在質量管理中,忽視了細節,誤差失控。管理精細,不但要用制度、規范來約束,還需要人的素質、企業的文化來支撐。
生產不精,首先體現在生產設計深度不夠,尺寸不準,信息不全,差錯率高,從而從源頭上造成了返工率高。在生產過程中,精度控制不嚴,圖紙信息未吃透,有些型變,事前未采取預防措施等等。
在質量控制中,主要是未合理控制公差,過度焊接或過度加工,定位基準未選準等等,從而造成事后超差或存在隱性缺陷。這些細節,往往影響到船舶的整體質量,也嚴重影響了造船效率。
造船效率是衡量船舶企業的關鍵性指標,其可反映船企的研發設計、建造技術、質量管理等綜合實力,并直接影響船舶企業的經濟效益。造船效率的高低,同時也和企業的經營模式、生產方式和管理機制相關。國際上通常采取綜合效率指標進行比照,其中主要有每修正總噸工時消耗和人均年造船修正總噸兩大指標。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在新船型研發、建造質量和建造周期等方面和日、韓等世界造船先進國家差距不大,唯有上述兩大指標仍有較大差距。據專家介紹,日前日本主要造船企業的每修正總噸消耗工時平均數約為10,韓國則約為15,而我國骨干造船企業在30以上,中小型船企則在60以上。再看人均年造船修正總噸,日本為90左右,韓國為120左右,而我國最高僅為54左右,差距更為明顯。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相當一部分船企對造船效率指標不夠重視,許多船企沒有統計這一數據,更沒有對這一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導致造船效率低下的問題長期普遍存在,以致我國大部分中小船舶企業難有好的經濟效益。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工人的造船效率是日本工人的五至六分之一,中國工人的工資也是日本工人的五至六分之一,中國勞動成本低的紅利已不復存在。
要提高造船效率,必須抓好造船的各項因素。如在物耗方面,要抓好鋼材的綜合利用、焊材利用率、涂裝的涂敷率等等物耗指標。在建造方面,要抓好分段無余量制造率、無余量搭載率、預舾裝率、高效自動化焊接率,提高焊接一次檢測合格率。同時要制訂各項精度管理標準,實施精度造船。管理要達到數據化、信息化,只有這樣才能更簡潔、更明了、更反映管理的本質。工信部的《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中有十大定量考核指標是用數據來量化的,這就比原來《船舶制造企業基本生產條件》(CB/T3000-2007)先進得多。定量指標反映了技術、管理的綜合水平。例如,鋼材綜合利用率≥90%,這一指標就體現了船舶企業設計水平、建造技術和倉儲管理能力等等。企業要重視數據的收集與積累、數據的分析與整理,做到用數據來反映事實,用數據來指導經營決策。要提高數據的真實性和數據采用的嚴肅性,除人為的對數據干擾和選擇性造假外,有關部門也不要干涉企業的微觀事務,讓企業的經營者們理性運作企業。只有多頭并進,過細管理,才能逐步提高造船的效率。細節影響到企業成敗,只有持之以恒抓好細節,才能使企業逐步做出成績,立身世界造船市場不敗之地。
舟山市船舶外貿預警示范點
傅 智 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