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某先進船廠每修正總噸工時為22.9,而韓國的現代重工為16.7,日本三進造船約8.1”,這一數據的披露,可以看出我國造船企業和日、韓船企的巨大差距。
經過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2008年之前船舶業的高速發展,我國船企造船周期大幅縮短,生產線布置更加合理,生產設施設備更加先進和完善,在硬件方面與日韓船企已相差無幾,但為什么生產效率的差距仍然如此之大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長期以來我國的船舶企業對基礎工作的忽視,不重視數據收集、信息歸中、程序優化,不重視知識管理,嚴重影響了我國船企建模的成效。現代造船模式的精髓就是講究精準、精良、精細,不斷消除產品多余功能,降低資源無益消耗,減少多余庫存,壓縮無效作業時間。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大量準確、突時的基礎數據做支撐。這些準確的數據哪里來?來源于生產第一線,來源于每個崗位發生的數據,國內很多船企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還遠遠不夠,因此學到的現代造船模式只是學到外形遠未掌握其精髓。
日本船廠有精確的計劃管理體系,他們能把一年的計劃細化到月、周、日。執行期間雖有變動,但通常變化都不大,計劃工時與完工工時相差不多,材料配件庫存極少,按需按量按時配送。日本船廠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靠的是一絲不茍,持之以恒地記錄每個工作崗位,每個工人,每天的作業內容,作業程序和物耗等數據,形成有效的信息,并不斷優化和改進管理;而且在實現信息化后其管理效率更高,所有數據都可被快速、準確地提取和分析,甚至某一個小項發生變化了與之相關的所有項目都能及時得到修正。
反觀我國船企,管理粗放,基礎薄弱,如造船效率最重要的考量指標――工時的安排和統計,普遍不精確,計劃工時與實動工時相差甚遠,在船企戲稱“計劃變滑稽”,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難發現,我國船企對勞務工管理實行以包代管的方式,對其實動工時無從談起,而對正式職工的管理,很多企業也只是用簡單的考勤代替實動工時的統計,由于工時與收入掛勾,所以即使實動工時少于計劃工時,職工一般也不愿意說明,怕減少了工時影響到收入減少。這使實動工時難以準確統計,壓縮無效作業時間,就成了一句空話。由于計劃精細性欠缺,物流與生產流程難以同步,同樣是因為大量具體的基礎統計工作和標準化工作不到位所致。我國船企大部分是料等人,也有不少時間是人等料,前者浪費了大量庫存資金,后者嚴重影響生產和船期。
我國船舶企業的建模工作之所以被長期忽視,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缺乏科學的考核辦法,習慣用簡單的規范和完工量等“看得見”的指標考核工作,習慣依靠要素投入實現總量增長;另一方面,做好基礎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在短期內很難見效,在人心浮躁的當下,在基礎管理跟著干都一起輪換的當下,企業往往難以堅持下去。
然而,建模的基礎工作從來未像現在這樣重要。當我們一年還只能造幾條船時,當船價高企足以確保獲得較大利潤時,計劃不準也罷,以包代管也罷,并不影響企業的生存。如今,很多船企一年要造十幾艘甚至幾十艘船舶,而利潤已被日益上升的人工、材料、設備、匯率成本和急劇下跌的船價擠壓得所剩無幾,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高度隨意,計劃粗放,工時摻水,庫存積壓,人浮于事的水平,基礎工作影響的就不是利潤的多少,而是企業生死存亡的大局。同時還應該看到,整個社會對船舶企業節能減排,綠色環保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不允許浪費社會資源的企業生存和發展。也就是說,一個粗放型的浪費資源、產生污染的企業,不但被市場淘汰而且被社會唾棄。我們不得不精細地測算每一個細小環節的物耗、能耗、工時、排放,來達到綜合減排效果。這時候每天各種物耗、工時等的精確統計和反饋,就顯得格外重要。否則,即使采用先進的計算機和管理軟件,也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對提升生產效率一點幫助都沒有,管理無序,再好的硬件,也只是雜物一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基礎工作很繁瑣、很辛苦,但它是建模的根基和起點,船舶行業和企業真正認識到基礎工作的重要性,從制度的實施抓起,層層落實到人,上到船企老總,下到工人,每一級用制度來考核,長期持之以恒,同時對全體職工要進行培訓,如何記錄發生的數據,形成有效的信息,從數據分析中得出規律形成管理程序,實施有效管理。全廠上下形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創新的好風氣,只有這樣才能方見成效。只有堅持不懈地抓好基礎工作,船企在生產管理中才能真正做到精準、精良、精細,進而提高綜合競爭力,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舟山市出口船舶預警點 傅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