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新聞網 隨著商務部等六部門印發通知明確將綜合保稅區等囊括進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范圍,綜合保稅區在穩外貿愈發重要。
根據海關統計,今年前2個月,全國綜合保稅區發展迅速,實現進出口值7649.6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6.9%,比外貿整體增速高出14.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226.1億元,同比增長71.1%,進口3423.5億元,同比增長25.1%。
多重福利享實惠
截至目前,全國163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綜合保稅區數量150個,占比達92.0%。
在《國務院關于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指引下,近年來,中西部綜合保稅區增設加快,各地紛紛以綜合保稅區為平臺,吸引外資龍頭企業入區,帶動區域周邊集聚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而推動本地進出口國際通道建設,促進當地外向型經濟發展。海關等部門推動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不斷完善事中事后監督管理制度,持續簡化綜合保稅區設立、整合的審核和驗收程序。
兩輛裝載61.5噸醫藥原料的拖車近日從瀘州綜合保稅區卡口緩緩駛入,經成都海關下屬瀘州海關關員查驗后放行,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這是瀘州綜合保稅區的首票報關業務。
“綜合保稅區與原來的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相比可以進行區內加工,有利于企業享受一線進口設備免稅、二線入區設備和料件退稅、選擇性征收關稅等更多政策紅利,而且這里距離瀘州港只有3公里,港區聯動優勢很明顯,很多企業愿意入駐。”據瀘州臨港保稅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仁鑫介紹,在原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基礎上設立的瀘州綜合保稅區,目前已有14家企業,涵蓋機械、化工、資源、食品等產業。
與傳統的一般貿易方式相比,綜合保稅區內企業在保稅研發方面享有的優勢非常明顯。據介紹,企業進口的消耗性材料可根據實際研發耗用核銷,平均為企業降低相關成本約20%。企業從境外進口且在區內用于研發的貨物、物品,免于提交許可證件,也降低了企業成本。
“根據初步估算,每年通過保稅研發業務節省的稅款就有幾十萬元。這樣我們就可以節省更多研發成本,研發動力也更強了。”山東凱華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慶華表示。
海關總署表示,下一步將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會同相關部門不斷拓展綜合保稅區政策功能,優化監管模式,繼續深入做好“保稅+”,大力支持綜合保稅區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推動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智慧建設持續推進
3月18日上午10時19分,一輛滬牌廂式貨車在昆山綜保區6號卡口“秒過”通行。僅2分鐘后,貨車經過監管場站駛向企業。“放在以前,完成這個流程最快也得30分鐘。”貨車司機說。
快捷高效的通關體驗得益于智慧綜保區建設。在昆山綜保區,每天進出的貨車約6000輛次,“昆山發達的外向型經濟,需要高效便捷的通關服務。大量的單證流、人流、物流等數據,考驗著通關效率,”正如昆山海關關長楊芳明說,“智慧綜保區建設讓這一切變得‘如企所愿’。”
昆山海關智能指揮中心是智慧綜保區的“大腦”。依托智慧綜保區平臺,一票貨物的“數字之旅”十分清晰:當有貨車路過通關卡口時,“數字卡口”無感采集車輛數據并與后臺企業數據和貨物數據進行關聯;當貨車經過監管場站時,低風險貨物車輛即時放行,實現無干預監管;當貨車進入綜保區后,“數字路網”則智能解析649路攝像頭記錄的數據;當貨物送達企業后,入庫數據通過聯網系統傳輸到指揮平臺,實現自動報送、智能核銷。
平臺所采集的貨車品牌型號、車型尺寸、顏色外觀等數據,則匯入綜保區企業貨運車輛大數據池,把進進出出的貨車變成了“數字車輛”。通過一系列的數字場景,共同匯聚成無感采集、多維共享、智能輔助的大數據云享平臺,提前預判企業通關需求,有針對性簡化企業通關手續,最終實現“企在干、云在算、車在跑、云在看”的數字化監管模式。
“數據跑腿”是智慧綜保區建設的一大特色。過去,報關大廳異常熱鬧,每天都有大量的關務人員把窗口圍得水泄不通,每個窗口前需要辦理的報關資料壘起來有數尺高。“現在的大廳有點冷清,即便是在2020年下半年昆山外貿企業訂單迅猛增長的情況下,熱鬧也沒重現。究其原因,就是無形的數據在跑腿。”智慧綜保區項目組成員說,智慧綜保區建設讓進出口貨物的監管變得透明快捷,更好促進了貿易便利化。
“管得住的能力決定放得開的水平,綜保區數字化轉型還進一步提升了昆山對外開放的水平。”據楊芳明介紹,2020年,昆山海關推動江蘇省首票選擇性征稅落地,承載全國首批“兩段準入”信息化改革試點,孕育全國首個“整報分送”模式創新,有力推動全市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去年年底的昆山試驗區第八次部省際聯席會議,明確支持昆山綜保區打造全國智慧綜保區建設樣板,力爭成為迅速貫徹落實國家決策部署的“試驗田”。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