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叫寧上山,莫下海,遠洋捕撈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之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遠洋黨員們的故事。
1990年舟漁公司響應國家號召,開始嘗試北太平洋魷魚捕釣作業,成為了我國遠洋魷釣產業的開拓者。30年來,遠洋魷釣產業在中國取得了蓬勃發展。據統計我國現有魷釣船只近600艘,遍及全球等各大海域,年產量可達50萬噸,已成為我國大洋性捕撈的支柱產業。而這正是一代又一代遠洋魷釣人奮斗的結果。他們篳路藍縷、意氣風發,他們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他們開拓進取、一往無前!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三個詞。
第一個詞是開創
李志康,是我國第一批魷釣船船長,曾被評為“浙江省.勞動模范”、“全國水產優秀船長”、“中央企業先進職工標兵”。九十年代遠洋魷釣剛剛起步,產量和質量都不高,年輕的李志康決心改變這一現狀。他仔細研究各類資料,發現現有的生產方法都是照搬日韓等國的,方法雖已比較成熟,但由于船型不同,很多經驗并不適用于我國,照搬國外經驗效果反而不好。摒棄日韓經驗后,他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不斷嘗試與改進,最終成功總結出了一套先進的捕釣方法,很快他所在的魷釣船產量就超過了其他同類船。同時他從不私藏技術,樂于開放交流,主動傳授經驗,這為我國遠洋魷釣產業的初期發展注入了很大養分。
第二個詞是開導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21世紀悄然到來。隨著社會物資的豐富,艱苦又枯燥的遠洋工作讓很多人打起了退堂鼓,遠洋船員的穩定成了一個大難題。不可思議的是,遠洋魷釣船“舟漁678”輪卻創造了“船員零返回”的記錄。
舟漁678輪船長名叫鄭代龍,他師承李志康,除了技術高超外,還是北太平洋出了名的熱心船長。鄭代龍說:做好穩定,秘訣就是“開導”,要學會開導別人更要學會開導自己,船員有了情緒,就找他們談談心,自己有了遲疑,也要給自己加加油。他從一件件小事人手,切實關心船員:起拋海錨不打電鈴,是為了讓其他同志多休息一會 ;主動分享自己的生活物資,避免物資耗盡的船員尷尬。他的一言一行增進了船員的團結互助,在船上營造出了家的氛圍,也鑄就了穩定的大旗。正因為如此,他所率領的“舟漁678輪”被中華總工會授予了“全國工人先鋒號”的榮譽。
第三個詞是開拓
創業艱苦,守業更難,當產業發展遇到瓶頸,開拓者的出現便顯得至關重要。以鄭鵬勇船長為首的開拓者們正是遠洋魷釣突破瓶頸的關鍵。
隨著全球變暖等氣候變化,魷魚種群習性也發生了改變。北太平洋魷魚族群的不斷向西,加上入漁日本海項目的連續擱淺,使傳統漁場有效生產時間縮短,因此開辟北太平洋西經海域迫在眉睫,但西經海域相較傳統漁場風浪更大,作業環境更為惡劣,一時間很多船長都有些遲疑。鄭鵬勇作為北太黨支部書記,主動請纓要求出戰,同時號召其他船只共同出征,他說:黨員就是要沖在前面,因為我們是先鋒。這次開辟新漁場,我是黨員,我先去!通過艱苦探索和不懈努力,鄭鵬勇和戰友們最終找到了新的魷魚族群聚居地,成功開辟了北太平洋西經漁場,并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在那遙遠的大海之上,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向海而生,在風起云涌的大海中搏擊海浪;他們奮楫篤行,在煙波浩渺的汪洋里共同致富;他們開拓海疆,在波瀾壯闊的公海上宣告海權,告訴世界:漁界所至,海權所在也!
這是遠洋船員們的故事,也是改革開放40年里各行各業的故事,更是我國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故事。不忘初心共筑夢、牢記使命勇向前、立足崗位做貢獻!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共同努力、一起奮斗,偉大的中國夢必將實現。
(張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