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白日的匆忙,披著流光夜色,人們熙攘著涌向咫尺的商業廣場、特色街區,享受應有盡有的業態,心情喜悅。這樣的生活場景,再正常不過,卻凝聚著代代舟山商務人披荊斬棘、拼搏奮斗的心血。
從一窮二白、百業待舉的泥濘中起步,結合海島實際揚長避短,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舟山商務事業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留下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高質量發展軌跡----對外貿易從無到有,由弱到強,至今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進出口總額從1953年的4萬元,到2018年首次突破干億元大關: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6.85億元,是2001年的8倍多。
這些奇妙數字匯成畫筆,把舟山黑白底色的過去,著色成光彩奪目的當下。
回首過去,舟山著力活流通、擴消費、穩外貿、促開放,全市商務事業實現跨越發展,在不斷取得新成就、新提升、新突破的遞進中,為全面建設海上花園城注入強勁動力。
商務蓬勃發展,重彩港城風光。舟山擘畫“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浙江自貿試驗區等美好藍圖,商務事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將以更加開放、更富創新的規野,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發展對外貿易 深度“擁抱”世界
舟山漁業,歷史源遠流長,且資源豐富。上世紀50年代,舟山因戰亂停止的對外貿易開始恢復,首先走出去的,正是水產品這一傳統優勢產品。,厚積而薄發,從1953年到1966年,舟山外貿進出口總值翻了831倍。
量變引質變。 舟山對外貿易在攀峰中經歷千百次的錘煉,光芒初升,而改革開放這雙寬闊的翅膀,讓舟山視野開闊,騰飛天地。
1981年,沈家門港作為外貿口岸對外輪開放,各涉外機構先后建立;1988年,舟山被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政策更加開放;1990年,全市外貿收購商品增加到15大類、118個主要品種......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促地方工業快速發展,出口比重逐漸超過水產品,主要是服裝、紡織、玩具、機電等。”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隨著舟山船舶業的興起,本世紀初,船舶工業成為重要出口支柱。
80年代的故事還有很多。1985年,舟山首次利用外資,由舟山二漁公司(現興業公司)和日本大洋漁業株式會社合資興辦“舟洋漁業合營公司”,開創了舟山招商引資的先例。
從此,舟山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資來源日趨廣泛。2018年,全市利用外資4.2億美元,居全省第7位;完成境外投資中方投資額1.95億美元,同比增長4.5倍;完成國外經濟合作營業額9.5億美元,同比增長92.8%。
商務事業的動力是改革,根本是開放。,上世紀90年代后,舟山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通過不斷增強政策支持、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不斷壯大企業主體,全面擴大外向型經濟規模,打開新的格局。
同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舟山出口的商品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產品,轉變為技術型、高附加值產品,邁向中高端水平。首先轉身的,還是傳統水產品。
“比如水產品加工產生的副產品,以前只能作廢,現在浙江興業集團利用它生產精制魚油產品,也填補了魚蛋白發酵釀造魚醬油工藝方面的國內空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11年,舟山市獲評國家級水海產品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自2016年以來,全市水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17.9%。
一邊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邊加快對外貿易新動能培育。浙江自貿試驗區落戶在舟山,新動能是什么?答案呼之欲出一大宗商品貿易,目前占全市進出口比重為65%,其中油品是重頭。
得益于新動能釋放的充沛活力,去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135.5億元,同比增長44.9%,全市服務貿易進出口額141.1億元,同比增長19.1%。其中,水產品、油品、船舶工業占全市出口總量90%以上。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從經濟開發區、國家級新區到自貿試驗區,舟山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對外貿易的路子越走越廣。
聚力內貿流通 消費不斷升級
內貿流通映射群眾生活水平,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的見證者。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舟山人的生活消費,緊緊圍繞吃、穿、用展開,首先是解決溫飽問題。
1951年,舟山人有了自己的百貨公司----舟山第一百貨。每到周末,商場里人頭攢動,一個搪瓷盆、一個熱水瓶,甚至一雙保暖鞋都要搶著買。因為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商品短缺,無法滿足廣大群眾生活需求。
隨著改革開放漸深,商貿行業經歷了國有民營、改組改制等多輪次改革,非公經濟發展繁榮,物資供應從短缺走向充足,“票證”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舟山經濟增長迅猛,群眾收入不斷攀升,199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000元大關。消費水平的提升,契合內貿流通的改革,碰撞出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火花。
人們開始追求時尚,“老三件"(自行車、手表、收音機)逐漸被“新三件”(電冰箱、彩電、洗衣機)代替,并開始注重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求品質生活。
新世紀以后,一個又 一個的老牌商場,不斷擴容、升級,引進品牌,向著現代化飛躍;凱虹廣場、普陀杉杉天地等大型商業綜合體不斷涌現,形成商圈概念;定海總府路、新城長峙島如心廣場等步行街不斷提升,發展特色商業.....
現在的舟山,已建成了門類齊全、覆蓋城鄉的內貿流通體系,批發市場、便利店、購物中心、農貿市場等遍地開花,極大滿足市民生活品質化、消費便利化的需求。
舟山內貿事業的蛻變,不止于此。既服務企業,又服務市民,在市商務局組織牽頭下,近年來圍繞購物、美食、旅游等主題,開展“消費促進月”“金秋購物節”等活動,促進消費、服務民生、便利百姓。
同時,聚焦網絡購物等新業態,舟山培育推廣“線上東海開漁節”等電商品牌,去年全市實現網絡零售額56.9億元,同比增長61.5%,增幅居全省首位。
與時代大潮同頻共振七十年,透過商務事業,我們看到的是舟山社會經濟的跨越、群眾生活的變遷,美好愿景正不斷變為現實。(選自舟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