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去了一趟舟山億洋氣體有限公司,與柯國梁總經理作了一番交談,使我們了解到不少情況。
“億洋”成立于2004年,次年投產,專門生產用于鋼板切割的工業氣體。當初上這一項目,老板是經過周密的調查和論證。因為2004年前后,有不少單位和個人都在舟山投資興辦造船廠,那時候造船很賺錢,大家紛紛效仿,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而且都花了血本,如金海重工、舟山中遠、浙江正和、浙江歐華等,項目投資規模都比較大。另外,中船重工、舟山海天、浙江晨業、浙江成路、舟山鼎衡、浙江德興等等也都在那時籌建造船廠。有家國有企業船廠還重新調整生產方針,從修船為主改為造船為主。
舟山一下子上了這么多造船項目,加上原有船廠,大批的鋼板都要切割,工業氣體用量肯定要大幅增加,就這樣“億洋”抓住機遇,應運而生,而且很快投入生產,并與正和、五洲等造船廠簽訂了供貨協議。在投產后6、7年時間里,氣體供不應求,生意相當紅火,每年產值近億元,利潤率高達20%左右,投資很快收回,而且還有結余,老板、員工都非常高興,認為這個項目上對了。
但天有不測風云,到了2010年,已經潛伏的問題先后浮出水面,億洋公司接連受到沖擊。問題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氣體生產廠家迅速增加。有人看到制造工業氣體有利可圖,一下子又冒出好幾家,雙方出現激烈競爭。二是外地氣體打入舟山。知道這里有很多造船廠,氣體一定有市場,于是車裝船運擠了進來,而且價格比本地廠家便宜。三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造船業遭受重創,接單難、交船難、融資難加劇,不少船廠資金鏈斷裂,只能停產關門。三大原因,連累了億洋公司的氣體生產,原來供氣大戶正和、五洲等船廠又相繼破產,供貨協議成為一紙空文,加上價格下降,公司生產出現虧本,氣體制造難以為繼,只好轉型做貿易,組建車隊直接到大陸拉貨,為尚存的客戶繼續提供氣體服務。這樣一干又是7、8年,但效益沒有象做氣體時候那么好,柯總說沒虧也沒賺,只能保個本,反正工資沒拖欠,員工每月平均也有6000多元,多的上萬元。現在企業是穩定的,至于下步打算,他說,氣體販運生意還要做下去,主要工作是鞏固老客戶,發展新用戶,管理不能松,安全仍然是重點。
(協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