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港十一道62號,17幢現代化的建筑錯落有致,陽光下,一色佛國黃的外體明亮艷麗......
這里就是海力生集團有限公司的新址。2018年元旦,海力生完成了整廠搬遷。
從新城海力生路到舟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港十一道,廠區實際使用面積從133400平方米增加至166750平方米,GMP標準車間從1500平方米增加至7500平方米,HACCP標準車間增加至16500平方米.......
用海力生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工程師王加斌的話說,這不僅僅是一次舊貌換新顏,更是海力生盤活空間,以建設海洋生物產業園建設為新的著力點,以海洋生物健康產業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全國海洋健康產業的創新型標桿性企業,實現百年海力生藍色夢想的契機。
因海 點燃藍色夢想
沈家門街道興建路265號,在普陀人的記憶中,是一個刻有時代烙印的地方。1954年,新中國第一家機械魚粉廠在此誕生。從此,藍色的夢想在這里悄悄點燃。
60多年來,從舟山魚粉廠、舟山水產食品廠到海力生集團,海力生人圍繞“海”字文章,深耕不輟。
1992年,海力生在國內首創研制成功了多烯康膠囊,銷量從10萬瓶到50萬瓶,到100萬瓶,再到240萬瓶,逐年增加。隨著這個藥品銷量的增加,海力生的虧損制止了,企業后續發展的“血液”充足了。
王加斌說,以海洋藥物、海洋保健品為主導產品海力生由此走上了向藥業發展的道路,且一發不可收:
第一個研發成功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多烯魚油降脂制劑”;
第一個研發成功用于增強兒童免疫功能的天然魚肝油軟囊滴劑“貝特令”;第一個研發成功用于抗腫瘤藥物“角鯊烯魚油制劑”;
第一個研發成功治療骨關節炎的“氨糖美辛腸溶片”。
創新 讓下腳料變廢為寶
海洋藥物的研發是企業日益壯大的生命線和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
在海力生的魚膠原蛋白肽生產車間,記者看到整個生產過程中,各個物料在各種反應罐和管路設備中移動,加工過程實現了全密閉、自動化,操作環境十分安靜、整潔。
幾千元一噸的下腳料原料,經過生產線,加工成每噸12萬~15萬元的魚膠原蛋白肽。
這樣的神奇,不斷在海力生上演。多年來,海力生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充分利用舟山獨特的水產品加工廢棄物,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延伸產業鏈。甘油三酯型魚油、I型膠原蛋白腦元神、鯊烯營養乳、玻尿酸護膚等這些名字有點深奧的產品,可能就出自海力生。
2017年,海力生實現產值8億元,其中海洋醫藥占3億元,保健品護膚品、醫用食品占0.5億元。
王加斌表示,這個比重對海力生來說并不高。他們的利潤和核心在海洋生物醫藥。未來5年,海力生的海洋醫藥、保健品、醫用食品要做到7億~8億元的產值。
目前,海力生正致力于多糖類物質、蛋白類、海洋油脂類等海洋生物醫藥的研發。
“我們的地球70%被海洋覆蓋,然而目前只有2%的食品消費來自于海洋。”王加斌說,探尋利用海洋新資源是大勢所趨。例如,從來自清潔海域的南極磷蝦中提取富含磷脂型n-3不飽和脂肪酸的磷蝦油,產業前景可期,目前正在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申報。
“這個項目預計可為海力生增加1.1億元的產值。”王加斌表示。
匯智 建海洋生物創新平臺
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為企業提供長遠的戰略支撐。
海力生注重自我的科技創新,成立了舟山海力生海洋生物研究院,下設藥物研發中心、海洋生物研發中心、海洋食品研發中心及技術管理中心。該研究院是我市首批海洋經濟一類創新團隊,2014年被評為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
廠房的搬遷,也使研究院有了更為寬敞的研制場地,1200平方米的多功能研究室,800多平方米的檢測中心,2000多平方米的原料及制劑中試車間。技術中心研制設施較齊全,為新產品的研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海力生海洋生物研究院副院長鄭平安在搬入新辦公室當天,在朋友圈欣喜地寫下:得加油干!
在逐步優化自身海洋生物醫藥、保健品制造的各項核心技術基礎上,海力生還積極與中國藥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所等多家國內著名的科研院校建立多方位的技術合作關系,實現產學研協同攻關。
王加斌表示,雖然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高、風險大,但科研人員科研攻關的腳步從未停過,一些在研項目已顯示出良好的成藥性,產業化前景可期。
(撰稿 王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