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陳冠寶,1963年出生,畢業于浙江水產學院漁業機械專業,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現任浙江金鷹食品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全國輕工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在他的帶領下,公司近年來開發出多項高新技術產品,部分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他帶領團隊研發成功的節材型高效全自動數控沖床被授予國家火炬計劃項目證書。
大學畢業后第一份工作是拖手板車
我是岑港人,1979年參加高考,重點線330分,我考了333分。
我很喜歡化學,上學的時候化學幾乎每次都滿分,第一志愿報了浙江化工學院,也就是浙江工業大學的前身,不過體檢沒過,說我是色盲。現在想想,可能自己有點緊張,加上醫生翻頁太快,所以沒看清楚。
但我運氣還算不錯,進了保底的志愿――浙江水產學院。報考漁業機械專業的想法也很簡單,男的學點機械比較實用。
畢業后被分到舟山柴油機廠,一個讓人羨慕的工作單位,我們大學生薪酬也高,按照國家規定,每個月有56.5元。一同分到廠里的共13個大學生,我長得高高大大,被分到機械加工車間做調度,拖手板車。
13個大學生中進入技術科的第一人
當時的舟山柴油機廠主要生產船用柴油機,但食品機械方面的工作已經開始了。
上世紀80年代國家取消部分計劃經濟,柴油機廠也得自找出路。隔壁水產食品廠負責人建議我廠可以往食品機械方向發展。偏巧我廠的一位老干部和上海美林當時的書記是老戰友,得知消息后,他便前往上海學習取經。我們的第一批機器M15就是在美林的支持下開發成功的。緊接著,廠里開始研究空管設備。當時這種設備幾乎靠從意大利進口,國家花了很多外匯,如果我們廠能研發成功,將徹底改變這個局面。
當時的我已經拖了兩個月的手板車,非常想加入技術科一起研發新項目。車間書記說,如果我能率先通過技術革新車間工藝,他就同意。
車間當時的主要問題是用傳統工藝車螺紋,一根幾米長的零件,一天只能做一根,效率十分低下。我和老師傅搭檔,在車床上做革新,經過4個月的研究,我們研究出了旋風切削,把工作效率整整提高了4倍,我也成為13個大學生中進入技術科的第一人。
從愣頭青到年輕的高級工程師
到了技術科,我沒有如愿以償進入新項目研究小組,而是被派去進行M15的技術管理。極想參與創新小組的我和領導主動請纓,遭到批評:“工作是你可以挑挑揀揀的嗎?”領導雖然嘴上這么說,但記住了我這個有上進心的愣頭青。不久,我被派去專攻模具方向,之后單位的模具圖紙都是我設計的。
1984年,輕工業部成立模具標準化小組,商討行業產品標準化,現場去的都是各廠上了年紀的專家級人物,就我一個22歲的年輕人。
1986年,我前往西北工業大學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進修,專家講師、軍事化管理、嚴苛的考試制度,學到的知識讓我這輩子都受益匪淺。
1989年,國有單位改制,我被分到模具廠,這一待便是九年。1998年,我已成為年輕的高級工程師。
金鷹公司老板深夜上門留人
1998年,模具廠并給了金鷹公司,當時職工可以自行選擇去留。
有一天晚上將近9點,金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國定親自上門來我家,這是我第一次和他見面,我們聊到次日凌晨兩點多。離開的時候沒有司機,工作人員把他送到我家后,連夜趕到杭州談項目去了。我被他們的敬業精神和經營理念打動,決定留下來,擔任浙江模具廠的廠長。
模具廠百廢待興,留下的只有50多人。經過我幾個月的管理,開始賺錢。
2000年初,舟山機械廠也被金鷹公司收購,兩廠合并,傅老板想讓我當總經理,我一開始不同意。但因為金鷹公司的版圖不斷擴大,這個廠不能群龍無首,我答應傅老板暫時代理總經理位置。
尋求各方突破挽救企業頹勢
既然接下這個擔子,就要全身心去辦好廠子。我從分配制度、人員培養、新產品開發等方面開始展開工作。一年過去,銷售額達1200多萬,已經不虧錢了,但產品五花八門,無論成本還是管理費,都居高不下。
隨后,我取消了一些產品,新招了一批人,著手研發一系列新產品,研發成功就給予獎勵,并且將產品研發和銷售掛鉤,產品銷路好,技術部也可以拿到提成,同時把薪酬制度改為獎金制度。經過多方改革,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原先制作一臺機器需要2個月,改革后只要10天。
但其中的困難也只有我們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到了2005年,廠子已經從一開始800多萬銷售額變成了2700多萬。不過作為總經理,我知道,雖然賺錢,但產品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節材型高效全自動數控沖床橫空出世
改變是從2005年開始的。當時公司開發節材型高效全自動數控沖床,這臺設備國內進口只有兩臺。當時國內最快的沖床每分鐘只能做400只罐頭蓋子,如果研究出來,數量可以達到3000只。我看好這個產品,費盡周折找資料、看設備、去學習。但當時開發這個新產品阻力很大,技術難關、銷量的不確定性……大家沒有自信心,我逼著他們去做,成立了專門小組。
這臺機器的研發很感謝傅老板的支持,這些話他沒有當我的面說,是人家后來告訴我的。有人說項目難度太大時,傅老板說:“不做新產品,一個公司能有出路嗎?一回做不出就做兩回,兩回做不出就三回。”
除了傅老板,讓我永遠難忘的還有一位來自黃巖的罐頭廠企業家,當時我們的產品還在研發階段,做不做得出都是未知數,他就定了一臺,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第一臺機器生產出來,漆都沒來得及上,就給對方發過去了。2007年,這臺機器開始批量生產。黃巖的其他企業看到這臺機器的優勢,紛紛找我們來訂購。
和龍頭企業的合作打開知名度
徹底打開知名度是在和新加坡升興集團的合作之后。升興集團在行業里是一家檔次蠻高的企業,他們知道我們在做沖床后,老板請我過去。我相當開心,一旦我們的產品能進入這類頂級單位,以后的推廣就不用愁了。
事實也證明我們的產品值得信賴,他們集團直接訂了5臺。很快,娃哈哈也找我們來訂沖床。接到這兩家龍頭企業的訂單,意味著我們的銷售渠道全面打開,大伙兒都樂壞了。2005年,銷售額3700多萬;2006年,5000多萬;2007年,達到8000多萬;到2013年,已經翻到了1.4個億。
而企業人員還是穩定在220人左右,改變就在于創新。
我一直強調創新。目前,公司已經研發出100多種產品,遠銷國外。每年,公司都投入專項資金用于研發。
未來,我們還將堅定地走好創新路。 (陳冠寶口述 黃燕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