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頂安全帽,一身舊制服,站在儀器前的李建軍做著平凡的工作,卻有著一顆不褪色的“工匠心”。他是領導眼中的“定心丸”,難活交給他準能放心;他是同事眼中的“好師父”,耐心解答同事的疑難;他熱愛創新,不畏艱苦,帶領公司機械加工班攻堅克難,推陳出新。
記者來到舟山萬邦永躍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機電車間時,李建軍正在鏜床前忙碌。他帶著護目鏡,有時指點一下工人,有時親自上陣示范。2005年開始在萬邦永躍工作的李建軍現在是機械加工班班長。機械加工是修船后序加工服務的一個工段,負責公司各部門的產品加工、新產品試制和修理業務,尤其在船上,有很多隱蔽工程需要機械加工現場解決,為此,公司在2009年成立現場機械加工班組。除正常內場工作外,每年有30多次現場加工任務,需要李建軍帶領小組加班加點,為后續各部門的工作贏取寶貴的塢修時間。
2015年底的一次加班令李建軍印象深刻。一艘名為“綠寶石”的輪船急需維修,工期只有短短三天,但難題一大堆。除了要攻克加工工藝難關,當時船上機床不夠長,無法實施預期方案,必須重新制定維修方案。為此,李建軍和班組熬了兩個通宵,終于把難題一一克服。“那兩天是當年最冷的日子。”李建軍說,頂著身體和心理壓力,他帶領班組成員討論研究,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在萬邦永躍工作的這12年來,每次遇到技術難題,李建軍都直面而上,從未退縮。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范城輪”的修理。這艘來自新加坡的“范城輪”在運輸過程中,主機機架平面受到腐蝕,因此維修工程需要完成主機機架平面的研磨。當時該船滿載貨物,修期又緊,現有的工裝不具備加工條件。“如果找外協,費用很高,還很有可能延誤修期。公司自己做,不僅要新做復雜精密的工裝,還要改進動力裝置,難度很高。”李建軍說。
在這種情況下,李建軍冥思苦想,和同事反復研究設計,經過改裝試用模擬主機缸套機架平面,用電機帶砂輪磨削表面,找正又改裝成中心設定支架,讓工人不用下到缸套里,而是在機架平面上直接找正。同時,李建軍把車削平面改用砂輪磨削平面,保證了磨削平面度。這種方法的使用不僅比找外協加工快了將近3倍,而且能使主機機架平面粗糙度得到很大改善。 此次維修得到船東的認可,為公司創造了一筆豐厚的收益。
這個技術于2016年4月被命名為“李建軍主機缸套機架平面研磨操作工藝”,并于同年11月,被評為浙江省先進職業操作法。
對于這位師父,李建軍的徒弟、公司機電車間外鏜組組長王夏杰佩服得是五體投地。“我師父以前當過兵,紀律很嚴明,對自己嚴格要求,做什么事情都沖在前。不管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上,他都是我的榜樣。”王夏杰說。
2009年和2011年被評為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2013年獲得“舟山市機械產業技能比武”鉗工組第一名和“舟山市技術能手”,2015年7月獲得第二屆“舟山市普陀區技能大師” ……獲獎無數的李建軍并未因此停下創新的腳步。“我們要應對的工作比較復雜,重復性少,所以需要根據每次遇到的不同加工工藝需求,去改進和設計一些工裝。”李建軍說,革新的腳步永不會停,創新的道路沒有盡頭。 (萬邦永躍 呂語詩 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