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標準件公司的廠房里,林仲岳和他的技術骨干們已經三天沒有回家了。當最后一批螺栓樣品沿著輸送帶緩緩而下,轟鳴的車間安靜下來。不一會兒,有工作人員從邊上的質檢實驗室急匆匆走來。“怎么樣?”林仲岳緊張地迎上前。
“高強度,通過。耐高溫,通過。耐腐蝕,通過……”
看著質檢單上一個個的勾號,林仲岳終于長長地舒了口氣。背后有人歡呼起來。
……
這是2007年深秋的一個傍晚,林仲岳記得很清楚。正是從這天起,正源標準件變革產品方向,新開發的風能緊固件產品通過質檢,走出家門,也一舉打破了公司原先低端產品制造的僵局。在去年的公司報表上,正源標準件年產50萬套風力發電配套緊固件,與國內外最大的19家風電供應商配套,占有風能發電緊固件市場份額的70%.,年產值超過4億元。
“要知道,國內做螺栓、螺母的緊固件工廠上萬家,而超過億元產值的不到50家。”林仲岳底氣十足。在他的藍圖里,以國家基建項目為主的石油產品、航天產品將緊隨風能產品形成正源的鼎力支柱。目標當然是國內第一了。”
“街道工廠”塊壘難消
位于沈家門生物科技園區內的正源標準件公司是家老底子制造企業。其前身是舟山市標準件總廠,曾是浙江省最早的手工合作社,成立于1951年。后來發展為電機分廠、機械分廠,到1971年,又成立了標準件產品制造分廠,后續成立了普陀標準件廠,后更名為舟山市標準件總廠。
百廢待興的上世紀70年代,正是各行各業急需螺母、螺栓等緊固件之時,緊固件企業一時大盛,但由于國內大部分工廠的發展和布局缺乏專門規劃,很多工廠隨便找個地方自發形成。這些建在鬧市胡同里的螺絲、螺釘、鉚釘工廠,被稱為“街道工廠”。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街道工廠”盲目擴產的弊端開始顯現。“產品技術含量低、設備老化、職工思想觀念陳舊、產品滯銷……”林仲岳回憶,當時舟山市標準件總廠受同類產品沖擊,不堪重負,轉制已然迫在眉睫。但面對當時工廠利潤薄、根基差的狀況,無人愿意也無人敢于接手。
1996年的一天,年輕的車間主任林仲岳被叫到上層辦公室談話,兩個小時的推心置腹后,新廠長林仲岳心情復雜地走出辦公室,他意識到,改革的重擔已經壓在了肩上。
此時,標準件總廠的最大癥結在于產能過剩,大量的庫存積壓導致企業運轉資金緊張。這是市場飽和帶來的必然現象。而這個飽和的市場大部分為低強度、低檔次產品,其中低檔標準件約占45―50%,在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的環境中,低檔標準件產能過剩成為工廠發展的絆腳石。
“企業想將成本轉化為利潤就得另辟蹊徑,加大技術的投入,生產高強度、高質量的產品才能開拓更廣闊的市場資源。”想通了癥結與對策,林仲岳一抒心中塊壘,開始大刀闊斧地轉制改革,一是引進“紅打螺母生產線、紅打螺栓生產線”“冷鐓生產線”等幾條國內先進的生產流水線,加強技術改革;二是將原舟山市標準件總廠破產重組,層層分塊承包。到了2001年,轉制正式完成,正源標準件有限公司成為普陀區最早成功的轉制企業。
重點項目“搶位戰”
一個穩定的新局面打開后,林仲岳很快將新產品的開發提上日程。而此時,國家重點項目的上馬成了產業升級的最好契機。
2006年前后,“高鐵”“航天航空”“公路”“新能源”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層出不窮。林仲岳看過一個報道,至2020年,城市軌道交通新增營業里程將達到6560公里,軌道緊固件需求達55~70億元。
“這些大型項目將大大提升高強度緊固件、鈦合金等高端緊固件需求量,我們摘掉‘低端’帽子不無可能!”
林仲岳首先瞄準的是風力發電產品。當時國內風電產業正在迅速擴張,浙江蒼南鶴頂山風電場、內蒙古輝騰錫勒風電場一個接一個上馬,這些高空中轉動的風葉對緊固件的要求非常高,而其時,能夠符合標準的國產配套產品寥寥無幾,大多從國外進口依靠企業自身近40年緊固件制造經驗的基礎,林仲岳沒有猶豫,從2006年起投入2000萬元科研費用。并聘請有關專家技術人員,進行風力發電產品的自主研發。
在正源公司小廣場上,現在還樹立著3座風力發電機模型。這是其第一代產品研發中的配套機型。一套風電緊固件產品主要包括葉片螺栓、整機螺栓以及塔筒螺栓三大塊。在公司的生產車間,不少工人正在“風能達克羅加工區”,為風能緊固件進行防腐涂料處理,邊上就是一個實驗室。
“這是我們獨有的表面處理技術,舟山市第一家BNC水性無鉻鋅鋁涂層技術的加工車間,生產的零部件完全符合歐洲環保法規。能使螺栓等緊固件在沿海地帶可以達到20年不生銹。”林仲岳告訴《舟商》記者,由于風電緊固件對大氣環境的特殊要求,緊固件表面需要各種各樣的抗腐蝕材料涂刷,如鎘、黑化、鋅、鎳、銀、磷酸鹽等,如果涂料工藝不精,可能導致整個風機設備癱瘓。
“現在我們產品生產的外加工部分全部采用數控加工,可以大大提高裝配工藝,熱處理可以達到高強度等級。”
林仲岳的這步棋走得頗有遠見,這幾年國內風電產也迅速成長,至2008年底,中國風電新增裝機達625萬千瓦,同比增長89%,風電累汁裝機達1215萬千瓦,成為僅次于美國、法國、西班牙的風電裝機超千萬千瓦的風電大國。同時,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目前風電設備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70%。
目前,正源標準件公司已形成年產50萬套風力發電配套緊固件能力,與國內外最大的l9家風電供應商配套,占有風能發電緊固件市場份額的70%,產品銷往歐、莢、日等國家和地區.
外部環境的警鐘
在林仲岳苦練內功之時,緊固件企業的外部環境并不太平。
2009年,歐盟決定對中國碳鋼緊固件產品征收26.5~85%的反傾銷稅,造成了中國緊固件出口增速的大幅下降。“寧波總共有300多家緊固件企業,其中受影響的企業有100多家。有的企業2008年以前出口額達1OOO萬美元,但在歐盟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后很快就倒閉了。”
據悉,2014年2月,中國緊固件重鎮嘉興出口額已銳減近五成。每念及此,林仲岳總有有七分僥幸三分后怕。“歐盟收反傾銷稅是因為要打擊國內低端低價產品出口,所以如果技術質量不過關,市場再廣闊也沒有用,只能走科技興企的道路。”
2010年,正源投入2000萬元興建三層的“科技樓”,一樓的熱處理中心系統投資近500萬元,在這里,原材料要經過100%的嚴格檢測,每個環節都有外聘的技術專家把關。二樓是數控加工中心,擁有高強度螺栓扭矩系數試驗機、WAS全譜直讀光譜儀等先進數控機械設備。三樓為全省領先的機械研發中心。以強大的科技設備做后盾,林仲岳開始研發以石化、化工、橋梁、高速鐵路、核電站、兵工等多個領域為主的標準件產品。
從車間出來,正源的產品開始源源不斷用在這些要求高精度、高質量的標準件市場。比如,國家南極科考隊乘坐的“雪龍”號,在零下50攝氏度左右的惡劣環境下要做到零件不凍裂;世界一流的香港昂船洲大橋上的螺帽螺絲,要在強鹽的情況下不生銹腐爛;高鐵上的緊固件要求強度高、不生銹……
這兩年,林仲岳還計劃將產品范圍拓展到大飛機產業。
目前,大型客機配套的緊固件主要用于飛機主承力桁架的緊固與連接,能夠大大減輕飛機的結構重量,提高飛行性能,降低使用成本。此前有報道稱:首飛的商用大飛機C919,單機需要標準件109萬件――這個市場不比風電產品小。
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及行業內多位號家的指導下,正源公司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標準進行仔細研讀,識別工藝的關鍵技術難點,成立設計研究攻關小組。
由于緊固件采用更輕的新材料,具有高強度、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性,林仲岳對產品的自檢不敢掉以輕心的。除了生產線工人的自檢,正源的每個車間都設產品檢驗區。最終生產出的成品還將進行抽樣,送往公司技術部門進一步檢驗。僅在計量室,一個緊固件就要接受長度、力學、電學和熱學四方面的嚴格把關。公司里最精密的一臺數字式測量機,精度可達2微米,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2%。“我們要確保生產出來的緊固件都是可靠的,一架飛機上有上百萬個緊固件,一旦一個有問題,就會機毀人亡。
正源靠品質掙出的市場已經成熟,在國內幾大緊固件展會上,林仲岳是重量級的參展商。善于觀察風向的林仲岳還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浙江考察中嗅出利好:在“一帶一路”的大浪潮里,緊固件企業或將打開中國周邊各國的市場,甚至遠至歐洲,這會使原本的海外市場更加鞏固。(劉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