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機遇期與轉型期疊加的階段,船界更應認清形勢,真抓實干,積極推進船舶工業轉型升級,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工程中作出更大貢獻,謀求更大發展。
積蓄正能量 堅定船舶工業發展信心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建設海洋強國成為業界人士熱議的話題.大家既感到肩上的任務重、責任大,也感到十分振奮。但是,面對當前航運和船舶市場持續低速的形勢,個別地方政府、企業和銀行的信心開始下滑,對出現的問題采取回避甚至遮蓋的態度。其實,在當前機遇期與轉型期疊加的階段,船界更應堅定信心,積極推進船舶工業轉型升級,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工程中作出更大貢獻,謀求更大發展。
在過去的10多年中,我國船舶工業保持高速發展勢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隨著近幾年國際船市持續低迷,船舶工業在發展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矛盾集中爆發,船舶企業發展速度劇減,船臺、船塢“曬太陽”的情況開始在部分企業出現,中小船企停產關門或破產事件時有發生;同時,面對船舶工業形勢的急轉直下,船舶融資機構普遍收緊融資“閘門”,使企業經營雪上加霜,困難重重。種種不利因素使得一些地方和企業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對船舶工業發展的信心有所減弱。
“在這個時候.更需要我們傳遞正能量,堅定發展船舶工業的信心。”一位地方船舶工業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確實,害怕困難只會讓困難變得更大,堅定信心則會增強戰勝困難的力量。一方面,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這一目標的確立不僅振奮人心,而且會帶來實實在在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需求;另一方面,無論是在高技術船舶、海工裝備建造領域,還是在船舶配套設備研制領域,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這給我國船舶企業留下了發展和上升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現在市場上已出現多個有利于船舶工業發展的積極信號:從宏觀層面看,近期我國經濟回暖的趨勢比較明顯,而且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擴大內需和加快推進結構調整等要求,將給船舶工業帶來新的機遇。從市場層面看,“堅冰”正在逐步融化.船東的觀望心態逐漸淡去,中遠集團、商船三井等國內外大型航運企業在船舶汰舊納新方面都有所行動,開始著手訂造一批綠色節能船舶,11月份全球新船訂單為45艘,明顯高于10月份的34艘。從融資層面看,金融機構對造船業、航運業的信心正在恢復。國際上,瑞士Credit Suisse銀行不斷擴大船舶融資規模,今年已提供了20億美元左右的船舶融資,接近歷史紀錄,計劃明年繼續保持同樣的規模;國內方面,近日,國家開發銀行成立了船舶融資中心,中國進出口銀行與國內外5家造船及航運企業簽署了總額近70億元的貸款協議,以實際行動支持造船業、航運業的發展。船界人士應不斷傳遞和積蓄這些正能量,給船舶工業的發展注入更強的信心。
有信心才會有動力, 有行動才會見效益。我們在堅定發展信心的同時.還必須將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為扭轉當前的困難局面而真抓實干。對政府主管部門而言,由于各地船舶工業的發展狀況、企業構成、產品特色等不一樣,因此,必須深入實地進行調查了解,分析船舶工業發展遇阻的真正原因,并出臺相應政策進行引導和扶持。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國船舶工業必將經歷陣痛,必然有企業在前進的浪潮中被淘汰。這是地方政府應當正視的問題,要積極引導并推進企業進行兼并重組,讓優質資源充分發揮作用,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對船企而言,通過對大環境及自身特點的分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尤為重要。顯然,大家都扎堆低端市場只會帶來無序競爭,而盲目進軍高端市場又很難獲得成功,因此,企業要走特色化發展之路,按照自身的實力和技術水平,力爭在細分市場做深、做精。同時,船企還要更加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將信心傳遞給每一位員工,增強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后退沒有出路,堅守不能前進。在發展潛力大但具體困難多的復雜形勢下,船界一定要堅定信心,傳遞正能量,為共同實現造船強國的目標而不懈奮斗。(中國船舶報 冷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