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船配企業要想在發展自主品牌方面闖出一片天地,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就必須始終牢記目標,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建立健全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
與新船訂單迅速向優勢企業集中的情況類似,在眼下極寒的船市中,船東和船廠在訂購船舶關鍵配套設備時更青睞國外名牌產品,造成國內以自主品牌產品為特色的船配企業的生存空間急劇縮小,不少企業開始糾結于是繼續堅持“自主”之路還是放棄,有的甚至已經萌生退意。這一現象應引起業界的警覺,畢竟,打造自主品牌是做強我國船配業的必由之路。無論順流逆流,船配企業都必須有一顆堅持的心,只有堅持,才能贏得未來。
縱觀我國船舶工業近10年來的發展,“造船強而配套弱”這一弊端正進一步顯現,關鍵船配技術和產品受制于人,不僅嚴重侵蝕了造船業的利潤,而且已成為我國實現造船強國目標的掣肘。為改變這一局面,國家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大型集團公司一直在強調自主品牌產品的研發和推廣,一些企業在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于投入不足、底子薄、技術力量弱,總體來看,我們“走”得并不順,整個產業還沒有形成爭創自主品牌的熱潮。
不可否認,自主品牌的發展之路艱難且漫長,但既然這是一條必經之路,那么我國船配企業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朝這個目標走下去。應該看到,在當前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市場形勢下,自主品牌的推廣受阻不足為奇,如果就此放棄而轉投國外著名品牌旗下,無異于“自廢武功”,雖然可以活下去,但終究只能賺取微薄的辛苦錢,而且不利于長遠發展,難以做強做大。通過分析國內外企業創建自主品牌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執著和堅持在其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比如,三菱重工的UE型低速船用柴油機推廣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但該公司從1955年推出首臺低速機起,在曼、瓦錫蘭等柴油機巨頭的夾縫中拼搏了半個多世紀,從技術創新、市場推廣、加大技術輸出力度等多方面入手,持續推廣自主品牌,最終贏得一片天地。這種精神值得我國船配企業學習和借鑒。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同樣適用于自主品牌的打造。由于國產船配產品在品牌、品質、研發、營銷、售后服務等多方面與國外名牌產品都存在不小差距,所以我們在品牌建立的過程中更需要有持久的定力、耐力和必達目標的斗志,竭盡全力去追趕。首先,國內船配企業要樹立強烈的自主品牌意識,將其置于企業戰略的最重要位置,并在戰略部署上保持一致性、連續性,用制度進行固化,絕不能因為人員的更迭、形勢的一時變化而隨意調整;同時,要在這場馬拉松式的“長跑”中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目標,以便一步一步接近終點。其次,要舍得投入,加快前沿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步伐。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企業資金吃緊,但是自主品牌和技術創新事關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要將有限資金和人才集中投向這一領域,建立完善的研發機構。當然,在某些技術研發項目上,單個企業是無法獨立完成的,這就需要企業依靠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的力量,搭建一個橫跨“產、學、研、用”的綜合性平臺,集各方力量攻堅克難,實現船配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再次,要持續提升產品質量。此前,有的船配企業辛苦研制并成功銷售了自主品牌產品,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立即被船東“封殺”了。可見,在質量問題上,我們不能有半點松懈,在每一個環節上都要精益求精,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最后,要在營銷和售后服務上步步為營,逐步完善相應的網絡體系。我國自主品牌的船配產品要最終實現打入國際市場的目標,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先在國內市場展開攻勢、布局設點,利用地緣和文化優勢,讓國內客戶了解、認可企業的品牌和產品,再向國外市場拓展,逐步建立健全全球售后服務網絡。而且,通過營銷、服務網絡的構建,我們還可以及時獲悉市場的走向及用戶的反饋意見,從而迅速調整戰略、創新技術,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技術性能和質量。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船配企業只有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才能最終摘取勝利的果實,改變我國船配業落后的局面。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