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形勢下,船舶工業發展既要著力突出各地區產業特色,又要注意產業鏈的銜接,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我國邁向世界造船強國的進程中發揮出最大的能量。
在工信部頒布的新版《產業轉移指導目錄》中,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業被13?。▍^、市)列為優先發展產業。這其中,不僅有遼寧、上海、江蘇等老牌造船“強手”,也不乏海南、廣西等“后起之秀”。那么,當前的船舶工業已深陷蕭條泥淖,因何還能如此受到地方政府青睞?各地在今后船舶工業發展中該如何行動?
近年來,全國很多地方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區域性的產業發展規劃,一些工業產業帶應運而生,船舶工業在許多沿海、沿江工業帶中占據重要位置,有代表性的諸如江蘇沿海臨港產業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沿海新型臨港工業發展帶等。這一產業帶建設的浪潮,恰與2003年后國際船市進入高峰期重合,由此引發了地方船舶工業的“大提速”,使造船產能迅速提升。
地方政府之所以鐘情船舶工業,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事實上,無論是拉動相關產業發展,還是穩定就業、增加稅收等,船舶工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都功不可沒。但是,看似雙贏的表象之下也隱藏了一些問題,如一些地方盲目鋪攤子、上項目,一味考慮本地區的經濟利益,并未從全國造船業整體發展的高度進行布局,為船舶工業當前的產能過剩埋下了隱患。更為嚴重的是,某些地方政府罔顧當地船舶工業發展水平和具有的優勢,對造船業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造成企業盲目競爭和無序流動狀況加劇,無形中也損傷了船舶工業的整體利益。
眼下,造船業面臨空前的難局,而這顯然不僅僅是行業自身的問題,因此不可能靠行業一己之力解決。作為全球造船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經過改革開放以來造船人的不懈努力,我國已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造船大國。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協調內部區域間的發展,實現地方利益與行業利益平衡、兼顧,進而推動我國成為世界造船強國,是船舶工業破局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懂a業轉移指導目錄》對此指明了方向,從宏觀層面對東北、東部、中部、西部四個區域船舶工業作了定位,其意在于最大化地利用區域產業優勢,促使區域間錯位發展,避免重復建設,推動產業轉移從無序走向有序。因此,各地方政府應在《目錄》框架下,基于現有產業基礎,充分考慮本地區在資源、交通區位、技術人才、環境容量、配套能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對船舶工業進行科學規劃,找準定位,對符合地區定位的項目予以鼓勵和支持,對明顯不符合要求的項目果斷說不,以避免地區間的產業內耗和無序競爭。
同時,地區間的互補也至關重要,應盡早提上議事日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擁有優良的岸線資源、先進的造船設施和龐大的設計建造隊伍,已形成較強的船舶建造實力,但近年來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價格屢升不降,使該地區船舶企業生產成本大幅提升;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能源和價格相對較低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東部與中西部相關省市應根據各自優勢建立溝通與合作機制,一方面,東部地區可以將小型特種船舶建造、船配產品制造等產業移向中西部地區,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可以向東部地區輸送價格相對低廉的勞動力等資源。這樣,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就得到充分發揮,最終推動我國船舶工業的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
東部謀轉型,中西部謀發展。在當前這一大背景下,各地區船舶工業只有做好產業布局,著力突出特色,加強分工與合作,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我國邁向世界造船強國的進程中發揮出最大的能量。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