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連續跨越“增加值占GDP比例超二產、超50%”的兩大里程碑,服務業的主導產業地位逐步確立,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但從創新、智能、標準、融合、綠色、協調、開放、惠民等質量效益維度看,我國服務業發展仍存在明顯的堵點和短板,與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例75%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尤其是現代服務業與工農業融合發展的空間更大。
要加快服務業轉型、提質與創新發展。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立足“換道超車”,而不是模仿型的“彎道超車”,對接市場需求,強化自主研發能力和顛覆性的新技術突破,全面增強服務業的國際創新力和競爭力。具體可聚焦三個方面:一是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價值鏈。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數字化、平臺化、多鏈融合化和產業集群化的方向延伸。二是加快生活性服務業轉型。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標準化、精細化、便捷化、多樣化、特色化和品牌化轉變。三是加大服務業態和模式創新力度。引導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模式有序發展。
要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強產業融合的頂層設計,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打造融合發展的新企業、新經濟和新區域。要著力于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相融相長、耦合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與鄉村產業振興融合,積極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教育科普、文化創意、農村電商等業態,提升農業經濟及其生活、生態功能,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服務業內部業態融合。
要構建層次清晰、聯動發展的服務業空間新格局。圍繞主體功能定位和國土空間規劃,加快構建與我國人口布局、城鎮布局以及工農業布局相適宜的服務業空間新格局。一是圍繞國內區域城市群建設和自貿區(港)建設,打造綜合型、國家級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率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二是加強區域服務業聯動發展,形成區域服務業發展的增長極。三是促進城鎮服務業特色化發展,避免目標同質化和盲目攀比。
要強化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服務中心建設。圍繞老工業城市改造、產城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以公益性為主導,推廣采用公投民營、公助民營等方式,廣開融資渠道,著力推進教育、醫療、康養、環保、文化、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與之相關的服務平臺和服務中心建設,補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短板,強智能網格管理和便捷綜合服務的弱項,提升城鄉建設與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水平。
要持續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深化服務業“放管服”改革,以標準、便捷、誠信為準繩,加快研制和完善各領域服務標準,實施智能服務的“一網辦”“一章辦”,不斷提升服務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要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產業扶持和獎勵資金,擴大種子、風投、雙創、普惠金融等方式的融資規模,開辟新的、多元化的資本市場,不斷加大對創新型中小微服務企業的融資支持。
要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打造服務業開放新高地。我國在服務貿易方面長期存在逆差,與貨物貿易相比落差明顯。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我國必須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謀合作。要著力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繼續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擴大優質服務進口,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要堅持傳統服務貿易與新興服務貿易“兩手抓”。要招才引智,圍繞國際人才引進,提供就業和生活便利,包括實行長期免簽制,放寬綠卡、入籍申領條件,推行專業資格特許互認制等。北京作為全國唯一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在國際人才引進等方面探索了一些可復制推廣的經驗,為構建多層次、立體化服務業開放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