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并不景氣,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外向型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嚴峻復雜。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面臨的貿易壁壘呈現出哪些值得警惕的新趨勢?企業如何做好應對工作,沖破壁壘、穩步前行?在國外經貿政策不斷收緊之時,中國企業如何繃緊合規這根“弦”?日前,由北京市商務局、京津冀三地貿促會、國際商會聯合舉辦的2019貿易壁壘應對培訓會在京舉辦,與會專家就上述問題一一作出解答。
近兩年來,國際幾大知名機構先后多次下調對全球經濟增速的預判,全球經濟同步放緩成為各機構的一致感受。在此背景下,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趨于嚴峻復雜,成為業界普遍深感無奈卻又只能直面的現實。然而,在四體聯動工作機制日益完善的情況下,中國的貿易壁壘應對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不僅體現了中企積極應對經貿摩擦的信心,展示了中企注重創新研發、尊重知識產權的良好形象,同時也為企業保住了上百億美元的市場和上百萬人的就業,為穩外貿、穩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全球經濟放緩影響貿易往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15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速下調至3%,比今年7月份的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這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低水平。
9月19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5月份預測的3.2%下調至2.9%,同時將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3.4%下調至3%。
“總體來看,今年全球經濟呈現出低速增長態勢,而且這種勢頭仍在持續。”在商務部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梁艷芬看來,這種低速增長是全方位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概莫能外。“今年,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只有1.7%,去年這一數字是2.3%。而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主要推動力量的新興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其經濟增速同樣在放緩,今年的增長率平均只有3.9%,比去年的4.5%有所下降。”
梁艷芬直言,經濟增長放緩,貿易自然也會受到影響,“相比于去年3.0%的增速,今年全球貨物貿易按實際價格計算的增長率只有1.2%”。
梁艷芬進一步分析,貿易問題主要體現在貿易壁壘增加和貿易摩擦增加兩方面。她援引世貿組織12月12日披露的數據,去年10月至今年10月,包括關稅、數量限制、進口稅和出口關稅在內的102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影響了預計價值約747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比前一年度增加27%,這是自2012年起的12個月內的最高水平,加劇了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梁艷芬以二十國集團(G20)為例稱:“G20成員的貿易壁壘已處在歷史最高水平,去年影響了1.3萬億美元的商品份額,今年這一數據上升到1.6萬億美元。貿易壁壘不僅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也會對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以及全球化格局產生負面影響。”
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大
除去日漸高企、影響較大的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措施領域產生的隱形壁壘給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容小覷。
“實際上,技術性貿易措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符合世貿規則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可阻止不合格產品入境,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控制疫病疫情擴散傳播,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生命健康安全,通過更高標準促使相關產業創新技術、轉型升級、提高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等。但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出于限制進口、進行貿易保護的目的會制定嚴格的標準和繁瑣的措施程序對國際貿易進行限制,形成技術貿易壁壘。”海關總署國際檢驗檢疫標準與技術法規研究中心TBT研究部主任焦陽說。
具體而言,焦陽介紹,不合理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會給中企帶來直接和間接兩類損失,“直接損失包括中國出口產品被國外扣押、銷毀、退貨等,間接損失包括進行技術改造、標簽更換、增加檢驗和認證費用來滿足國外更高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等”。
事實也正是如此。據世貿組織統計,2017年世貿組織成員通報,新制定修訂的技術性貿易措施2585項,衛生措施1480項。調查顯示,2017年中國有30.1%的出口企業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企業為適應國外要求進行技術改造、檢驗檢疫認證等,新增成本約698.7億元人民幣,占同期出口金額的0.4%。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實施導致中國出口產品被扣押、銷毀、退貨等直接損失則高達2481億元人民幣。
應對有方,貿易壁壘不足為懼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貿易壁壘已成為現階段中國產業和貿易發展遇到的瓶頸之一,對企業和產業發展形成制約。積極妥善應對貿易壁壘將促進中國相關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有助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外貿競爭新優勢,促進貿易強國建設。
記者獲悉,當前,中國已逐步完善了應對貿易壁壘的四體聯動工作機制。相關部門深入參與案件調查程序,對企業進行精準指導,對大案要案因案施策,全程跟蹤,深度介入,企業的應對積極性和應對能力也在穩步提升,各類主體快速反應,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形成合力。貿易壁壘應對取得良好效果,不僅體現了中企積極應對經貿摩擦的信心,展示了中企注重創新研發、尊重知識產權的良好形象,同時也為企業保住了上百億美元的市場和上百萬人的就業,為穩外貿、穩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重視四體聯動機制作用的同時,梁艷芬亦建議中企未雨綢繆練好內功,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企業一定要靜下心來研究自身的優勢、劣勢以及發展前景,要注重拓展多元化市場,進行國際化的市場布局,不斷挖掘新商機。當前,共建‘一帶一路’正是中企與沿線市場深挖合作潛能、實現互利共贏的一個成果。”梁艷芬說。(選自國際商報 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