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首次出臺質量工作綱領性文件。這份名為《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的文件,共分六部分、30條內容,回答了提升什么、怎么提升、怎么保障提升的問題,將質量強國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受訪人士認為,中國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打造外貿強國,離不開質量提升。商務領域在提升質量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未來仍大有可為。
商務領域提質有作為
質量提升是系統性工程,商務領域連接生產和消費,貫通國內和國外,跨越服務和貨物,對質量提升發揮著重要且特殊的作用。 《指導意見》中的不少內容與商務系統直接相關。
《指導意見》指出,要全面提升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具體包括增加農產品、食品藥品優質供給,促進消費品提質升級,提升裝備制造競爭力,提升原材料供給水平,提升建設工程質量水平,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
分析人士認為,在上述八大領域中,商務領域大有作為空間。同時,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提升,也將對商務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如在進口領域,提升農產品、消費品進口標準,能夠引導和倒逼國內提高產品質量;在出口領域,擴大高端裝備制造、優質消費品等出口,可以引導生產質量提升,提升國際競爭力,打造中國品牌;在流通環節,對食品和藥品等流通環節加強監管,可以讓有質量的產品行銷天下,假冒偽劣產品寸步難行;服務業和電子商務等的發展,也為商務領域推動質量提升提出了新課題。“產品質量對貿易至關重要,好產品才能被國內外消費者認可。”小笨鳥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董事長許丹霞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子商務平臺作為流通環節的重要載體,對把控產品質量有很大的潛力,《指導意見》的發布有利于流通領域發展,最終帶動進出口增長。
實際上,商務部在推動質量提升方面早已行動,且已取得明顯成效。設立在商務部的全國雙打辦每年開展大量的打擊假冒偽劣工作,“清風行動”將提質升級的步伐邁向全球,各類出口示范基地更是提升了貿易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商務部正在加強對電子商務平臺的監管,結合新的信息技術已經在肉菜、中藥材、酒類等流通領域建立追溯體系。
提質量促供給側改革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正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高供給質量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成為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國和強國的根本區別就是質量。”9月13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支樹平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奮斗,中國已形成門類齊全的產業產品體系,其中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行銷全球。與此同時,許多產業的產品是拼規模、拼速度拼出來的,處于價值鏈中低端。
支樹平說,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邁向中高端、改善供給結構、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戰略舉措。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的總目標是:供給質量明顯改善,供給體系更有效率,建設質量強國取得明顯成效,質量總體水平顯著提升,質量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促進經濟發展的貢獻進一步增強,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同時要實現四大分目標: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區域質量水平整體躍升,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效能充分釋放。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各產業可持續發展,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敗,也關系到我國新常態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敗。
廣州億科集團創始人陳億志表示,中國要成為貿易強國首先要成為質量強國,要打造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不過,提升質量是系統工程,需要從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創新、鼓勵工匠精神等領域入手,且重在行動。(國際商報 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