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仍處于長周期深度調整的船市,我國骨干船企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努力破解改革攻堅難題,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經營生產、改革發展、技術進步、規劃建設、管理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進展,為全面實現全年目標任務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船舶工業的平穩健康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船舶開工量減少、延期交付和棄船風險增大、船企效益下行壓力陡增……這些現象都表明,保交船已是懸在船企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船企要卯足干勁,增強打贏保交船這場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為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制造強國、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新的積極力量。
多年來,保交船一直是船企生產經營的一項要務,但今年保交船工作面臨的形勢更復雜。首先,嚴峻的保交船形勢與開工不足交織在一起。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盡管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長57.4%,但分季度來看,“前高后低”態勢非常明顯,且后期部分船企開工船舶大幅減少。交船量居高不下而開工船舶不足,致使船企舾裝、碼頭節點非常緊張,船企的連續生產能力面臨嚴峻挑戰,這給保交船工作帶來新的困難。
其次,延期交付和棄船風險增大,同時又伴隨一定低價抄底收購風險。受航運市場和油價影響,民船和海工項目的船東普遍接船意愿不強,市場上延期交付和棄船現象持續增加。當前,散貨船市場在三大主力船型中率先筑底,但復蘇所需時間較長,航運市場運力過剩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不過,有投機船東也開始低價收購部分完工裝備,這讓既想實現產品交付,又不愿折價過多導致損失的船 企兩頭為難,保交船壓力只增未減。
再次,交船難對船企盈利水平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船協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80億元,同比下降11%;利潤總額9.8億元,同比下降49%。據了解,由于部分手持產品收款條件較差、墊資造船壓力極大、船舶收款延期,一些船企盈利能力本已在減弱,如果生產計劃不能按時完成,生產進度就更加難以有效管理,從而進一步壓縮盈利空間。
業界人士認為,面對這種局面,船企不能也不應該有絲毫的懈怠,應從5個方面著手降低交船風險。一是強化生產任務的計劃管理,狠抓生產策劃、技術準備、項目管理等生產環節,圍繞時間節點做好計劃,確保項目按時間節點扎實有效推進;細化節點任務、嚴抓關鍵節點,嚴格按時按質完成目標任務。二是狠抓工藝紀律的剛性執行,加強工藝管理,嚴格工藝紀律,強化工序管控,促進產品質量提高,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加強工藝、質檢隊伍建設,提升產品質量水平,防范因自身質量原因引起的風險。三是總結意見處理的辦事經驗,完善各方溝通和意見處理機制;在提高意見處理效能的同時,做好在建產品的溝通文件管理、變更事項書面備案。四是提高法律事務的管理水平,拓展法律事務管理工作領域,提前介入重大事項;積極應對各類仲裁、訴訟案件,有效維護船企的合法權益。五是針對海工裝備等交船難問題相對集中的領域,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探索實施市場化、法制化債轉股,以及加快完工產品處置的金融手段和市場手段。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經過全球造船業深度調整的洗禮,一些船企抗擊風險的能力變得更強、底蘊更加深厚,豐富的實戰經驗、昂揚的精神狀態和扎實的工作作風便是其勇闖難關的“磨刀石”。雖然近年來航運業、造船業持續低迷,但作為中國經濟和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重要力量,船舶工業仍擁有一個良好的持續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因此,廣大船企必須經受住考驗,充分借鑒以往的實戰經驗,繼續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和扎實的工作作風,為保交船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以背水一戰的決心全力打贏保交船這場攻堅戰,為船舶工業做優做強做大作出新的貢獻。(中國船舶報 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