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半年中國外貿創下2011年下半年以來的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但是實現全年外貿回穩向好還需持續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分析人士稱,下一步可著力于釋放民營外貿企業發展活力,催生更多外貿新模式;推動多雙邊投資,使投資對外貿的帶動效應更為凸顯。
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創下2011年下半年以來的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但是實現全年外貿回穩向好的目標還需持續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 換。受訪專家表示,下一步可著力于釋放民營外貿企業發展活力,催生更多外貿新模式,為外貿發展注入內生動力。同時,應積極推動多雙邊投資,使投資對外貿的帶動效應更為凸顯。
釋放民企發展活力
從出口經營主體來看,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達5.02萬億元,同比增長20.6%,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38.2%。作為外貿排頭兵,民營企業引領著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外貿新模式的發展,是提供外貿新動能的重要源泉。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當前不少民營外貿企業由于資金壓力,面臨生存與創新的兩難選擇,影響外貿結構優化。政府下一步可通過金融創新為民企注入更多發展活力,為外貿發展新動能的持續釋放提供保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此前表示,當前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多為10%―15%,這對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是不小的負擔。郭田勇認為,發達經濟體多已建立了符合本國國情的中小企業特殊融資機制,金融機構可利用政府資金扶持,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便利。中國目前尚未形成系統的中小企業融資法律體系,對外貿的金融支持舉措難以實現制度化。
郭田勇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金融配套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民企的信貸支持,利用互聯網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為符合條件的民企拓寬融資渠道。同時,外貿領域的金融多涉及資本跨境流動,面臨較多管制。“各大銀行在跨境金融、跨境支付等方面應加大對民企的服務力度,對企業的收匯方式、結匯及售匯時間進行指導,助其規避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
以投資培育外貿新動能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區域日趨集中。上半年,中國對歐盟、美國和東盟的進出口總額之和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41.4%。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經濟學教授張銳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地區分布相對集中,增加了外貿發展的不穩定性。“通過拓展雙邊和多邊投資,不僅能為貿易提供新動能,還有利于營造更多元化的經貿合作關系。例如通過深化金磚合作及南南合作,拓展與發展中經濟體及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合作,能有效提高外貿對外部風險的抵抗力。”
張銳指出,日本的對外投資曾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迎來高速增長期,其中電子儀器及家電等領域的投資產生了明顯的出口帶動 效應,使日本的相關產品迅速在東道國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目前,“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促進多雙邊投資的重要契機。張銳建議,政府應盡快建立“一帶一路”國際投資項目庫,充分發揮投資對外貿的拉動作用。“國家發改委已經在制定詳細的管理辦法,涉及投資門檻、投資監管、政府支持辦法、金融跟進等具體內容,盡快建立規范、全面的重大投資項目儲備庫。”(國際商報 王小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