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以來,關于我國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負擔重、成本高的問題一度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張連起在CCG近日舉辦的“兩會”沙龍上表示,財稅改革不能“水過地皮濕”,光說減稅降稅,而是要理性、建設性地談財稅改革,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創造財富上。
張連起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闡述要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降稅減費、降低綜合成本,下好“三去降一補增”這盤棋。這是一份有溫度、有質感的報告,但不要片面地解讀。教育、醫療、養老、環保、扶貧攻堅等方面的支出無法降低,所以不能一門心思把目光盯在減稅降稅上,而是要努力創造更多的財富。目前我國正處于爬坡過坎、結構優化、扶貧攻堅階段,需要上下統一加油干,企業更要內部挖潛。張連起透露,發改委和財政部等有關部門正在加緊制定“關于實體經濟降低成本”的政策。
張連起坦陳,目前有些行業、有些地方的確稅費過多過重,企業不堪負重。他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小組討論時針對稅負問題發言稱,營改增只是邁出了稅制改革第一步,制造業的“痛點”呈多因素交織。經濟下行背景下企業杠桿率加大,現金流量趨緊,對稅負更為敏感;居高不下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用能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財務成本等形成的綜合成本,令我國制造業積累的比較優勢逐步喪失;稅收之外的行政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進一步擠壓了企業的生存空間。“2012年至2015年,我國非稅收入年均增長18%,而同期稅收年均增長7.5%,可見企業‘喊疼’的原因很大部分出在‘費’上”。
張連起認為,2017年,中國經濟要想落準、落深、落細,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方略,需要在財稅改革上下功夫。對此,他建議,“2017年降稅減費要超過‘萬億規模’,如此才能符合社會預期,只有不讓制造業‘下雨天背著稻草走山路,越背越沉’,才能使放水養魚的政策導向落地生根,才能對內穩住投資,對外穩住資本外流。”他還建議,“適當簡并增值稅稅率,將制造業最高邊際稅率17%歸并為13%;對于進項稅額大于銷項稅額形成的留抵稅額,超過4個月不能夠抵扣的,予以退稅,以盤活困難企業現金流量;調整、取消、規范行政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要在2016年的基礎上下調50%以上。”
此外,張連起提出,個人所得稅改革應當成為繼營改增之后的財稅改革突破口。適時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改革,確立“綜合扣除+專項扣除”稅制框架。其建議:一是將現行分類稅制改為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稅制;二是在合理確定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的基礎上,考慮居民家庭不同負擔情況,適當增加有關家庭生計支出的附加扣除項目。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兼并稅率級次,縮小初始稅率比例,降低中等收入者稅負,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三是構建新的稅收征管制度,建立與綜合征稅相配套的稅收征管體制。加快修訂稅收征管法,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推動現金交易的規范管理等社會綜合配套條件的逐步完善,為個人所得稅改革提供有力支撐。四是加快個人所得稅征管現代化、信息化的步伐。要針對重點行業、重點人群進行重點監控。為跨境投資、商貿等納稅人建立納稅檔案、納稅臺賬,重點稅源重點管理。運用好大數據和云計算,升級“互聯網+稅務”,將稅務管理、稅款征收、稅務檢查等征管全過程都納入信息系統,實現稅務―銀行―企業間網絡互聯互通,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庫系統,全面提高征管質量和征管效率。(中國商務新聞網 何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