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貿易大國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已滿15年。在這15年中,中國成功躋身世界貿易的前列。2000年,中國在全球出口和進口中所占比重分別為3.9%和3.4%;到2014年已分別上升至12.4%和10.5%。
巨額外國直接投資源源不斷地注入中國經濟。自2002至2016年,中國吸引外資近1.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猛增,2001年為2121.6億美元,2014年6月達到39932.1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增長18倍,形成可靠的“安全墊”。
中國取消了各項非關稅調節措施,簡化了企業外貿許可和對外投資審批程序,并開始放開金融和服務市場。
中國加入WTO是一個審慎而正確的戰略抉擇,此舉使中國“搭上”了經濟全球化之勢,推動了其市場經濟基礎的進一步發展。
弱點逐漸顯現
中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產能巨大、價格低廉等競爭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模式的弱點也開始顯現出來。中國人也早已意識到,數量上的狂飆突進不會持久。早在數年前,中國就提出了由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的長遠目標。
中國處在全球價值鏈的相對低端位置,這是中國外貿體系的主要弱點所在。全產業鏈行業較少。只有20%的企業有自己的出口品牌,自有品牌商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僅為11%。不過,近5年來,中國境內的產品增值率一直穩定保持在44%~45%的水平。
不同地區的出口實力大相徑庭。主要出口產能仍集中在沿海地區。外資分布更加均衡以及勞動密集型產能向內地轉移的目標尚未實現。
出口市場多元化的任務只是部分完成。商品主要出口方向基本沒有變化。對美歐的出口依賴度下降了4至5個百分點。同東盟國家的貿易上升。在中日貿易關系停滯不前的背景下,韓國日益擠壓日本在中國市場上的地位,去年成為僅次于歐盟和東盟的第三大對華出口經濟體。雖然中國大量進口俄羅斯的石油和中亞的天然氣,但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在中國進口總額中所占比重不超過3.1%,比澳大利亞一國的對華出口額還要少。
外部環境惡化
中國商品在遭遇市場保護措施案例數量上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入世并沒有使中國擺脫這一境遇。
近年來,國際貿易形勢惡化,貿易保護主義浪潮高漲。2015年,外國對中國商品動用貿易保護措施87次,2016年這一數字上升至119次。鋼鐵、化工和輕工產品是主要反傾銷目標。近年來,這一清單上又增加了風能設備、太陽能電池板、電信設備和移動電話。
由于主要貿易伙伴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令中國出口企業的利益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中國入世議定書規定,在中國入世后15年內,其貿易伙伴在調查中國商品是否傾銷時有權參照替代國的相關指標。這一規定于2016年12月到期,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自動得到承認。美歐日以條件仍不成熟為由,依然拒絕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因此,期待它們減少使用貿易保護主義大棒的次數是不現實的。
基于上述種種原因,從2012年起,中國出口額和外貿總額增速開始放緩。2015至2016年,外貿總額和出口額甚至出現下滑。去年外貿總額按美元計算降幅達到6.8%,出口降幅達7.7%。兩年來,外貿總額減少6140億美元,出口減少2450億美元。整個外貿行業遭受重創。
外貿領域出現的危機跡象促使中國公司尋求克服危機的創新之路。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及其創始人馬云承擔了領軍者的角色。該公司欲打造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美國新總統的上臺可能會令本已緊張的中美經貿關系更加惡化,甚至引發貿易戰。對中國的整個外貿體系來說,這將是一個考驗。(作者:俄羅斯儲蓄銀行駐華代表謝爾蓋?齊普拉科夫 選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