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對今后一個時期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明確,要經過1年至2年的努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
用3年左右的時間,不僅要讓實體經濟企業的綜合成本合理下降,而且要讓企業的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這既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又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為,降低企業綜合成本,能夠給企業帶來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對企業來說,所產生的效益,又絕不只是成本所反映的那么簡單。一旦降成本工作做得好,企業的競爭力增強,市場份額就會擴大,盈利能力就能增強,研發實力也會增強,綜合實力也即提升。更重要的,還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
而如何增強實體經濟的吸引力,讓投資者進入實體經濟領域也能賺到錢,也能獲得滿意的回報,就成了能否振興實體經濟的關鍵。
必須注意,在尚不能有效改變市場供需狀況、以需求改善企業經營條件的情況下,降低企業綜合成本,應當是最為主動、最為有效、最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因為,目前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企業如何盡快改變盈利能力不強的局面,更需要的是讓更多投資、更多資本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讓實體經濟不再被邊緣化。
從方案的制訂來看,目標是非常明確的,時間是3年左右,項目主要包括稅費負擔、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降低,人工成本等,措施則涵蓋完善證券交易所市場股權融資功能、規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發展、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四板”)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方案還特別提到支持有發展潛力的實體經濟企業之間實行債權轉股權。
應當說,這些項目,都是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影響盈利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將過高的成本降下來,不僅對企業盡快走出困境十分重要,對資本重回實體經濟領域也十分關鍵。一旦企業的運行狀況好了,投資者投資實體經濟的熱情增強,那么,實體經濟振興也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首先應當抓容易見效的,讓企業先感受政府的誠意。就眼前而言,可重點側重三個方面:一是減稅;二是降費;三是大力清理銀行融資收費,取消法定利率之外的所有收費,包括各種咨詢服務費、顧問費以及搭售理財產品、貸款保證金等,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然后抓能夠制度規范的,約束伸向企業的利益“黑手”。必須對現行的交易制度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清理與規范,對各種交易行為進行科學的評估和分析,哪些應當保留,哪些應當取消,哪些應當規范,都需要提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
最后抓需要改革推動的,讓企業成本在競爭中有序下降。只有全力推動改革,把體制和機制的矛盾解決好,降低企業成本就會步入到法治軌道、市場軌道、有序軌道。
當然,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問題,而實體企業的成本高低,則不僅關系到企業的運行效率、盈利能力,更關系到投資者對實體經濟的關注程度。多年來,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沒有出路的呼聲一直很高,但是,實體經濟被資本拋棄的問題又很嚴重,如何把社會資本請回來,就看降成本方面能不能抓出成效來了。降成本做得好,社會資本的回歸就快,反之,就很難回歸。(北京青年報 譚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