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貿易投資不振,貿易增速連續4年低于經濟增速,世界貿易組織最新報告更將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預期從3.9%下調至2.8%,并且指出,全球經濟仍有下行風險,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可能將連續第5年低于3%。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全球貿易低迷不振,而新興經濟體又該如何在這一增長逆境中找到生存之道呢?
經濟低迷引發需求不振,令全球貿易在2015年成為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增長最為緩慢的一年,這一局面加劇了市場對全球經濟健康狀況的擔憂,且至今也未能改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將2016年全球增長預期下調至3.2%,并表示全球領先的經濟體都要采取更多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二十國集團進口貿易額約2.95萬億美元,環比下降4.1%;出口貿易額約為2.98萬億美元,環比下滑3.8%。進出口貿易額雙雙下滑,延續了此前多個季度連續下降之勢。
世界貿易組織報告顯示,預計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將連續第5年放緩,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糟糕的時期。
需求不振是誘因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貿易研究室副研究員蘇慶義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需求因素和結構性因素均是全球貿易低速增長的影響因素。需求因素是指商品價格下降和世界實際產出下降影響貿易增速。其中,實際產出下降導致經濟增速放緩成為各類經濟治理平臺和各經濟體普遍關注的首要問題。
進入2016年,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連連下跌,還在400點以下不斷刷新史上最低值。結合世界貿易增速連續低于全球經濟增速的背景,BDI在近期的大幅下跌也引起了不少投資者的擔憂。
不過,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BDI指數下跌說明整個世界經濟活動不活躍,特別是海運不活躍。因為BDI反映的主要是干散貨的運輸情況,其中之一就是鐵礦石,鐵礦石運輸下降的主要原因為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當然,這個指數是一個運價的綜合指數,在判斷全球經濟時只能作為參考。“你說這個指數崩盤,這本身也是對世界經濟情況的一種反應,而且是一種過度反應。我們看BDI的歷史數據,經濟好的時候,這個數字很快就漲上去,而且漲得非常多,經濟不好的時候又會在很短時間內大幅下跌,但是世界經濟的波動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大,所以說BDI的反應有時是過度的。”白明稱。
調整結構最關鍵
2015年,全球貿易增長了2.5%,如果僅僅看這一數字,情況似乎并不那么嚴峻。然而,全球貿易增速卻低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3.1%。
通常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全球貿易增長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的2倍,這也是2008年之前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的常態。不過自2011年開始,全球貿易增長率就開始同全球經濟增長率齊平甚至低于全球經濟增長率。
IMF預警稱,金融市場動蕩已導致發達經濟體金融體系緊縮,如果動蕩持續,將進一步拖累經濟增長;受發達經濟體金融緊縮影響,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壓力上升,如資本外流、貨幣貶值和金融環境進一步收緊。
因此,在蘇慶義看來,改善結構性因素將會起到促進全球貿易增長的重要作用,這也是國際社會對即將召開的二十國集團峰會的期待。首先是推動多邊貿易自由化,降低貨物貿易關稅、推進多邊層面貿易自由化是釋放全球貿易潛力的重要途徑;其次要構建包容和協調的全球價值鏈;最后是呼喚在多邊層面的建立國際投資治理框架,進而修復全球價值鏈。(國際商報:榮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