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海關總署公布了以人民幣計價的最新外貿數據。11月,出口同比下降3.7%,差于預期的下降2.9%;進口同比下降5.6%,好于預期的下降11.3%。而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22.0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7.8%。其中,出口下降2.2%,進口下降14.4%,貿易順差為3.34萬億元,擴大63%。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經濟從被動減速到主動調整的新常態中,無須過分糾結于“負增長”、“無法實現全年外貿增速6%的目標”,而是要客觀分析當前的外經貿形勢。在傳統優勢逐漸消失、新的優勢還沒有明顯發揮出來的背景下,中國外貿一定要守得住寒冬,努力尋找新機遇,才能迎來春天。
實際上,外貿形勢不佳并非中國獨有而是全球性的。2015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4次下調世界經濟增速預期,最新預測值僅為3.1%,為2009年以來最低。世界貿易組織也將2015年全球貿易量增長預期從此前的3.3%下調至2.8%。荷蘭經濟政策研究局預測,今年或將是2009年以來全球貿易最糟糕的年份。
“隨著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匯率加大雙向波動,出口競爭優勢相對弱化。而從主要貿易伙伴的情況來看,歐洲經濟遇到難民、恐怖襲擊等新的問題,復蘇難言穩健;美國經濟雖然反彈明顯,但是對中國出口的提振作用在弱化;新興經濟體貨幣持續貶值削弱了人民幣貶值對出口的刺激作用。因此,中國出口貿易持續承壓。”白明還特別指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達成勢必會帶來貿易轉移效應,中國的關稅減讓和自由貿易紅利可能會被稀釋,外部貿易形勢更加嚴峻。
而對于進口貿易呈現出的回暖趨勢,白明指出,國內經濟放緩以及結構調整導致的對傳統進口商品需求不足,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大跌,導致今年以來進口動輒出現兩位數以上的降幅。如今,11月份的進口明顯改善,一方面說明此前政府一系列穩定經濟增長政策的效果正在顯現,內需有所回暖,另一方面也表明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驅動效應日益顯現,為進口釋放出了新的溢出機會。
接下來,外貿增長需要尋找新的支撐。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坦言:“目前,低端制造業紛紛外遷,中國正在中端制造業、電子產品、工程機械等行業培育新的競爭力,未來如何從中端往高端走才是關鍵。”
海關信息網近日發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經濟形勢綜述及我國進出口貿易形勢分析報告》則表示,政策助推中國裝備“走出去”,地區間合作進程不斷提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不斷完善,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型商業模式蓬勃發展,都將為外貿增長提供新動力、帶來新機遇。
白明指出,穩外貿先要夯實產業基礎,在大力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同時,還要多培育華為、中興這樣的骨干企業,拿出過硬的產品和技術。隨著中韓、中澳等自貿協定陸續啟動,“一帶一路”項目逐漸落地,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擴容,外貿下滑壓力或會逐漸緩解。
白明還特別提到了跨境電商在發展對外貿易過程中“做大蛋糕”的作用。他指出,目前的跨境電商貿易替代效應明顯,未來宜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將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與跨境電商對接,促進線上線下結合、國內外渠道對接。(中國貿易新聞網 高洪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