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中國外貿呈現六大特征:出口持續好轉,進口由升轉降;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由負轉正;資源性產品進口增速下滑;一般貿易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對美日歐出口增速放緩,對東盟出口增長轉快;中西部地區出口快速增長。
6月1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商務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近幾個月的形勢來看,出口正在逐步好轉。并且,隨著國外市場需求回升,以及外貿穩增長舉措的逐步落實,外貿有望延續趨穩回升的勢頭。
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的研究人士表示,下一步推動外貿發展的關鍵是要落實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19號文),將推動貿易便利化、為外貿企業減負等舉措落到實處,同時著力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適應新的外貿競爭格局。
外貿形勢好轉可延續
“從趨勢上看,出口增長確實已經出現了逐步好轉的勢頭。”沈丹陽如是說。
的確,從數據上看,出口增速正在回升。據海關統計,今年1~5月,全國進出口總值10.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下降2.2%。其中,出口5.4萬億元,下降2.7%;進口4.9萬億元,下降1.6%;貿易順差4366億元,收窄13.6%。按美元計,1~5月,全國進出口總值16791億美元,增長0.2%。其中,出口8752億美元,下降0.4%;進口8039億美元,增長0.8%;貿易順差713億美元,收窄12.2%。
沈丹陽指出,從數據上看,當前的中國外貿呈現六大特征:出口持續好轉,進口由升轉降;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由負轉正;資源性產品進口增速下滑;一般貿易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對美日歐出口增速放緩,對東盟出口增長轉快;中西部地區出口快速增長。
沈丹陽表示,5月出口增速的回升,主要得益于中央穩外貿政策措施的出臺提振了出口企業的信心,得益于國際市場需求的穩定回升,也與去年年初異常貿易因素的影響已經減弱有關。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李健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部市場在回暖,國內利好政策正在逐步落實,外貿企穩回升的態勢在未來幾個月可以得到延續。
不過,進口卻連續3個月負增長。沈丹陽表示,這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內需仍然相對疲弱;二是能源、資源產品國際市場價格下降;三是受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
落實是關鍵
“未來幾個月,或者整個下半年,外貿工作的頭等大事還是要認真貫徹19號文。”沈丹陽指出。
5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公開發布19號文之后,出口企業的信心大大提振。商務部對全國1900多家重點外貿企業的調查顯示,5月份出口信心指數已經達到108.9,連續3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預示下半年出口將會繼續好轉。“商務部高度重視19號文的落實,已經將其作為當前外貿工作的重中之重。”沈丹陽介紹說,在19號文發布后,商務部第一時間在全國商務系統作了全面部署,并很快派出了9個工作組到全國13個重點省區市開展調研、宣講政策,同時組織各進出口商會、有關研究機構和媒體到紡織、輕工、五礦、食土、機電等行業進行調研,對外貿企業展開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外貿企業的訴求,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沈丹陽表示,商務部目前正在推動有關部門按照文件要求,盡快出臺各項配套措施。比如在促進貿易便利化方面,將進一步下放行政審批事項,調減自動進口許可購物的種類,取消或降低直屬事業單位的進出口環節收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這些都是商務部正在牽頭重點推進的工作,同時也在督辦或者協調其他部門開展工作。”
李健表示,在落實19號文時,除了要優化外貿結構、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之外,還應當抓緊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今后的外貿發展,不能光靠政策照顧,靠退稅或低價競爭,在外貿新形勢下,應當培育更具內生性的競爭優勢。”(國際商報 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