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債務是一國以其主權為擔保向國際金融機構或其他國家舉債的債務,當一國無法償還其主權債務時就會產生主權違約進而引發主權債務危機。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以下簡稱“歐債危機”)自2009年10月發端于希臘后,迅速發展到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國,隨著時間推移,危機進一步向法德等核心國家蔓延。歐債危機對于歐元區各國和世界經濟都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而解決此次債務危機的進程正伴隨著危機國與核心國的利益進行著博弈。
一、歐債危機的產生、發展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歐債危機自爆發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危機首先在希臘爆發并逐步升級。第二階段為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歐債危機向歐元區其他各國傳導,同時銀行業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表現出螺旋前進不斷深化的現象。第三階段為2011年11月至今,歐債危機向核心國家加速蔓延,歐盟不斷推出新的救助方案直至大規模使用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才止住危機的趨勢,歐盟開始建立永久救助機制并進行結構性改革。由此來看,這次歐債危機不僅是主權債務不能維持的債務危機,也是資產減值和流動性不足引發的銀行業危機,同時也是經由各種路徑傳導到實體經濟造成經濟危機。同時,歐債危機還是經濟史上的第一次貨幣區層面的主權債務危機,因此歐債危機的解決有賴于各國博弈而最后達成一致,期間將伴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和反復。
對于歐債危機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從危機國家看,經濟競爭力與消費習慣問題和高福利制度與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根本原因;其次從歐盟層面看,財政與貨幣政策二元性的問題和政治矛盾的問題是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財政監管規則和危機解決機制致使危機久拖不決;另外從外部環境看,金融危機的影響和評級機構的評級也是重要的外因。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歐債危機的爆發和發展對于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世界經濟復蘇再次陷入不確定性;第二,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以美國的4輪量化寬松政策、歐洲的OMT計劃等為代表的非常規貨幣政策使得全球貨幣存量大增,全球金融系統的波動加??;第三,國際經濟格局和環境變化,歐債危機后貿易保護主義滋生,“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惡化了經濟環境,各方基于實力和利益及活語權的博弈正在展開,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二、歐債危機對我國對歐出口的影響路徑和機制
(一)外需路徑和機制
需求作為出口貿易產生的根源,是最直接的影響渠道。外需渠道的作用機制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面是生產性需求,即危機引起生產萎縮使得進口需求量減少和結構變化;第二層面是消費性需求,即危機引發消費和收入減少進一步引發進口需求減少。
從生產性需求看,歐債危機使得歐洲企業遇到融資、成本等困難,而政府實施的提高稅率等緊縮政策更加惡化了企業經營環境。更加重要的是,危機會通過產業聯動效應向別國傳導,造成更大規模和程度的需求惡化。同時危機還通過產業結構性動蕩的效應使得其他產業受到影響并引發產業結構的變化。從消費性需求看,歐債危機使得歐元區的失業率保持了10%左右的高水平,高失業率使得居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水平降低,進而影響消費能力和需求量,并使得消費結構發生一定的改變,這將影響中國對歐出口結構。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需路徑對于出口額的影響是顯著和直接的。
(二)貿易保護路徑和機制
貿易保護作為環境變量,其影響也不可忽視。新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后,非關稅壁壘成為主要貿易壁壘,反補貼、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成為主要的貿易救濟措施。
從貿易壁壘方面看:技術性貿易壁壘本身有合法性和隱蔽性等特點,歐盟作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源地其體系成熟嚴格;歐盟的綠色壁壘對于產品生產、包裝、衛生檢疫和技術標準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要求;涉及勞動工資標準和社會保障等內容的社會壁壘對于中國來說也是重要的阻礙;知識產權保護進程緩慢使得知識產權壁壘難以跨越。由此可知,為進入歐洲市場,中國產品就必須使商品符合歐盟的技術、環境、社會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標準,這使得商品成本提高,而一旦受到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可能面臨懲罰性關稅,從而喪失價格優勢,出口受阻。
從歐盟委員會發布的統計數據看,從2009年起,從初級產品到制成品都受到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且涉案金額不斷增加、懲罰措施更加嚴厲。在經濟低迷的背景下,貿易保護的影響越來越大。
(三)匯率路徑和機制
滿足“馬歇爾一勒納條件”,歐元貶值使得歐洲進口減少、出口增加,國際收支得到改善,而其貿易伙伴對歐出口將減少、進口增加。
歐債危機爆發使得歐洲經濟受到沖擊,危機爆發以后歐元出現了穩定的貶值趨勢。匯率將對中國對歐出口產生相當的影響,其作用機制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歐債務危機引發的歐元持續貶值使歐洲進口需求減少,加劇了對歐出口國家間的競爭,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出口的競爭價格優勢受到削減、處于不利地位,影響中國對歐洲出口量;第二,中國企業對歐出口多以歐元結算,歐元匯率下跌使得出口商面臨著較大的收匯風險和匯率波動風險,并產生匯兌損失,其利潤縮水;第三,匯率變動對于出口產品的結構同樣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出口商品如果是價格敏感的,那么受到匯率貶值的影響就比較大。
(四)融資成本路徑和機制
融資成本也是影響出口的重要渠道。歐債危機導致企業通過債券直接融資和銀行間接融資的成本大幅提高。融資成本因素對于中國對歐出口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融資成本的升高使歐洲企業面臨更緊的融資約束,可用于再生產的資金減少,相應的進口需求減少從而使得中國對歐出口受到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融資成本的增加嚴重地影響了進口商的資金周轉,進而使得我國出口企業應收賬款回收時間延長、難度增加和呆賬、壞賬增加,進一步通過債務鏈條和資金鏈條使得更多的企業受到牽連,造成更大負面影響。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國的出口企業大面積倒閉與此作用機制有很大的關系。
(五)預期路徑和機制
預期主要指心理層面的路徑。其影響范圍十分廣泛,任何市場主體都會受到預期因素的影響。預期對于政府、金融市場、企業和居民都會產生相應的作用,影響其決策,并進一步影響對歐出口。與外需因素相比,預期因素的作用可能是即期的也可能是遠期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
(六)路徑和機制總結
以2008年至2012年的出口貿易額與外需、匯率、融資成本和預期數據為基礎建立四個VAR模型,通過脈沖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研究發現:第一,影響出口額的幾個因素中,匯率和外需的影響程度較大,預期的影響相對較小,而融資成本的影響最小;第二,從作用時間上看,第一個季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匯率和外需,從第二個季度開始,預期因素和融資成本的影響開始逐漸顯現,至第四個季度以后預期和融資成本的影響消失,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外需;第三,從對方差分解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國對歐出口中的資本密集型產品最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且幅度較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面臨著較大的匯率的影響,面臨著激烈的價格競爭;資源密集性產品出口受到的外需和匯率影響較大。
三、對歐債危機的思考和對策建議
(一)關于中歐貿易的思考。
在研究歐債危機對于我國對歐出口貿易的影響后,本文提出以下兩個思考。
思考一:不同類型產品出口受到的影響因素各有不同,其背后的含義是什么?
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自身競爭優勢不強、可替代性較強且沒有定價能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優勢受到了很大削弱,正面臨著激烈的價格競爭,而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外部依賴強、價格競爭激烈。
由此可以看到,不同類型出口受到影響的背后含義就是,我國在低技術產品中具有優勢,但是其低成本優勢正受到競爭的影響,而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中,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出口產品的結構和特點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上的問題,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為此,我們應該不斷培養動態比較優勢,全面提高經濟競爭力和貿易競爭力。
思考二:如何看待中國與歐盟貿易關系?
當前歐盟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泛化,涉及的產品、涉案金額、制裁時間都在增加,中歐貿易關系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歐貿易和經濟聯系必將會進一步的深化。同時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改變了中歐的經濟力量的對比,中歐經貿關系也正在向著貿易與投資并重發展,其中合作與競爭都將會增加。雙方都應該本著共同發展、尋求共同利益的原則來處理中歐經濟和貿易上的爭端,同時中國需要對自身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改革并提高自身抗風險和外部沖擊的能力。
(二)對策建議
第一,在政府、行業和企業層面上積極應對貿易保護。面對泛化的貿易保護和全球貿易環境的惡化,政府機構應積極利用WTO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和相關規則,引導企業和行業協會聯合應對貿易保護,依法實施進口貿易救濟,保障我國出口商的合法權益和合理利益。同時企業應積極應訴,維護自身合理利益,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第二,建設長效機制和采取靈活措施以提高外貿系統抗風險能力。出口退稅、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是WTO允許的增加出口的工具。合理使用出口退稅政策,讓企業在能生存的基礎之上尋求新的發展;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保障企業的收匯安全,從而保證企業資金周轉和經營安全;加大出口信貸對于高端制造業、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資的支持,推進外貿和對外投資同步發展。建立外貿預警的長效機制,對重點市場、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進行重點風險監測和預警,引導企業增強風險意識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第三,推進市場多元化進程。利用自身競爭優勢擴大對東盟等新興市場的貿易規模,增加直接投資的深度和廣度;推動自貿區談判、加快自貿區建設,尤其是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增進與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合作、鼓勵企業積極拓展新興國家的市場。
第四,繼續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和國際化步伐。適時適度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逐步實現與參考貨幣的雙向浮動,并適時實現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這將在長期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外匯市場和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同時,致力于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應用和國際化進程。推出配套金融工具支持人民幣的國際化,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推進貨幣互換,為貿易融資提供流動性支持,同時積極促進人民幣在國際結算的使用。
第五,關注外需結陶的同時優化自身產業結構,長期來看提高外貿競爭力的恨本在于提高自身經濟的實力。因此,在關注歐美發達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并努力提高貿易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適應這些變化的同時,更加需要關注中國經濟自身的競爭力,推進經濟改革和產業升級。(中國經貿 周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