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業正在萎縮,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陰影。
7月2日,摩根大通和數據研究機構Markit發布聯合報告,6月,全球PMI(采購經理人指數)為48.9,為3年來最低。美國、歐洲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集體萎縮,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全球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
摩根大通全球經濟協作總監大衛•漢斯利評論說:“全球制造業PMI自去年11月以來首次跌破50,在此輪全球復蘇中第二次回落。庫存調整是導致制造業萎縮的原因之一?!?BR> 分析人士甚至預測,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自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二次衰退。
PMI普遍跌破榮枯線
PMI指數50為榮枯分水嶺,PMI高于50時,反映制造業經濟擴張;低于50,則反映制造業經濟收縮。制造業對于衡量各國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可視為經濟復蘇的晴雨表。
7月2日,美國供應管理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6月制造業PMI為49.7,遠遠低于市場預期,這是美國PMI在3年來首次跌破50。
歐元區依然是全球制造業疲弱的主要拖累者,歐元區產出環比嚴重下滑,德、法、西、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Markit公布的最新數據稱,6月份,歐元區制造業PMI終值為45.1,處于3年來最低水平。德國6月的制造業PMI終值為45,創3年來新低。
另外,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巴西、越南經濟加速下滑,日本、韓國經濟也在萎縮。
Markit首席經濟學家克里斯•威廉姆森表示:“數據顯示,企業對雇員人數和原材料采購規模的削減速度創兩年半以來的新高。第二季度,歐元區制造業產出將收縮1%。今年下半年,經濟收縮還將進一步加速。”
經濟復蘇前景撲朔迷離
事實上,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一直未能擺脫復蘇與衰退交替循環的羈絆。今年年初,美國和日本經濟曾出現復蘇跡象,但受到歐元區經濟繼續惡化的拖累,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隱憂依然存在,復蘇放緩,經濟發展前景再添重重疑慮。
業內專家認為,6月,全球制造業創3年來最快萎縮速度,中國和歐美制造業PMI陷入榮枯線之下,全球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記者采訪到的國內制造企業也佐證了這一觀點。
海爾空調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出口到歐美的訂單減少,全球制造業的低迷態勢還將持續。”
廣東中山圣雅倫有限公司董事長梁伯強從事出口貿易已經10多年。他對記者直言:“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口訂單就在減少。外貿不好做,很不好做。”對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他表示擔憂:“歐債危機持續惡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下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可以說,世界經濟前景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BR> “世界經濟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能否找到正確的方向將決定其長期發展前景。與危機期間世界各國普遍采取擴張性政策相比,當前各國面臨的是一個發展方向的戰略選擇問題?!边|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劉洪鐘認為,在美國經濟緩慢復蘇的情況下,歐洲經濟能否擺脫危機困擾以及中國經濟能否穩定增長,將直接決定世界經濟的前景和走向。
中國經濟滑坡影響進口
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危機中不可能獨善其身,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已是事實。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徐洪才認為,金融危機期間,中國GDP增長對全世界的貢獻率達到50%,這表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和發動機。
徐洪才強調,中國經濟滑坡太多將影響進口,對外部影響比較大,尤其將影響到歐美國家的經濟復蘇。因此,僅靠中國一己之力是無法支撐全球經濟增長的。
“寄希望于中國充當填補全球需求缺口的角色并不現實。”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也表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能為全球經濟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保持自身的內需和經濟平穩增長。這不僅對中國有利,而且也是全球經濟復蘇的“壓艙石”。( 中國貿易新聞網 陶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