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底,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在這只愛琴海邊的“藍色蝴蝶”翅膀扇動下,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歐元區國家希臘、意大利、葡萄牙等紛紛出現政權更替。
雖然歐盟和IMF承諾將豪擲7500億歐元以救助重債國,但這似乎并未遏制住這場危機的擴散。舟山作為一座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城市,“蝴蝶效應”已經讓不少人意識到,歐債危機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
歐洲客商訂單意愿下降水產品出口下滑明顯
去年,歐盟一躍成為了舟山第一大水產品出口國,并占據了舟山三分之一左右的出口量。舟山檢驗檢疫局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對歐盟水產品出口額為16788.7萬美元,同比增長17.99%。并且,歐盟市場繼續保有舟山水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地位,出口量占總量的30.09%,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29.12%。
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舟山對歐盟的水產品出口額仍保持上升勢頭,這是一個頗讓人玩味的現象。
舟山市出口水產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周震海告訴記者,舟山之所以能在困境下保持漲勢,這是因為出口歐盟的蝦和魷魚等水產品的不可替代性,換言之,前三季度,歐洲的經濟頹勢還沒影響到餐桌。
然而,9月份,我市蝦出口量只有900多噸,10月份僅有760多噸,相比去年的9月和10月,同比都下降了60%?!熬驮谶@兩個月,原本出口緊俏的加工魷魚對歐盟的出口量明顯下滑,那些豪爽的歐洲客商開始不愿意下大訂單了。 ”周震海說。
作為舟山魷魚加工的資深企業,舟山西峰水產有限公司魷魚產品銷往1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1~9月份“亮麗”的出口成績單后,進入10月,西峰水產老總范國鋒明顯感受到寒意,“今年到目前為止,所有企業的魷魚加工量至少下降了30%,其實從今年7月開始,魷魚加工出口就基本沒有利潤了,包括對歐盟的出口,甚至有的企業在虧損。這個頹勢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范國鋒告訴記者,魷魚出口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新鮮魷魚價格漲勢不減,加工企業擔心成本過高而縮小加工量,出口自然減少。而另一方面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歐洲客商對于高出自己心理價位的魷魚產品望而卻步,訂單量隨之減少。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玩具、船舶業陷兩難
如果說,像出口歐盟的食品因其不可替代性還曾擁有過短暫的春天,那么,像船舶修造和玩具出口這樣的制造業就沒有那么幸運了。
記者從舟山市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協會獲悉,1~9月,全市船舶制造出口28.72億美元,同比下降21.9%。全市規模以上修造船企業利潤總額為8.76億元,同比下降26.2%,全市規模以上修造船企業81家,有22家虧損。
其中,舟山對歐盟的船舶出口額依舊處于高位,今年9月份,舟山對歐盟的船舶出口額為87189萬美元,同比下降了5.2%。
舟山市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協會副秘書長莊和合說,對歐盟出口額之所以下降,除了船舶造價下降的原因外,歐洲經濟不景氣,很多歐洲客商不愿下單或者下單猶豫遲緩也是原因之一。他們還千方百計地壓低價格,迫使對歐出口面臨著接單賠錢、不接單停工的兩難困境。
記者從岱山縣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獲悉,岱山縣今年1~9月玩具對歐盟的出口額為241萬美元,同比下降了1.2%。
岱山縣玩具協會秘書長苗勤忠告訴記者,歐債危機對岱山玩具出口的影響比較明顯,今年的出口訂單量和出口量都在減少,這個情勢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明年4月,是否有轉機要看明年4月的廣交會了。
歐債危機加劇當地經濟不景氣,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出現重新抬頭的趨勢。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0年歐盟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1起,是2009年7起的1.6倍,立案數量為近4年來最多,涉案金額亦較大。
此外,連歐盟慣用的通過高規格安全與技術標準構筑貿易壁壘的手段近期也有運用。今年7月20日,歐盟開始實行史上最嚴格的《歐盟玩具安全新指令》,這項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玩具法規”,不僅在玩具的物理與化學屬性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還首次要求禁用致癌、致基因突變物質等,這對于諸多玩具出口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人民幣升值加劇兌匯風險開辟第二戰場需提早布局
歐債危機對出口的影響除了訂單量和出口量的直接減少以外,企業還面臨著兌匯風險。
自從2010年初以來,歐元對人民幣匯率一路走低,貶值已達15%左右,給中國對歐出口企業帶來嚴重影響。據新華網10月2日報道,自2010年第二季度開始,中國對歐盟的貿易增速就進入了下行通道。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同比僅增長18.5%,低于2000年以來23.9%的平均增速。 2011年8月,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同比持平,環比為-2.6%,低于2000年以來5%的平均水平。
眾所周知,很多出口企業從拿到訂單到最終貨物尾款結算,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近期歐元不斷貶值,大大增加了出口企業的兌匯風險。假如歐元貶值15%意味著100萬歐元內的訂單就要損失150萬元人民幣,這對舟山只有微薄利潤的眾多中小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而言,是個巨大的風險。
這里有一個案例很具代表性,2010年初,東莞某服裝出口企業與歐洲客商簽訂了一筆50萬歐元的服裝訂單,規定3個月交貨。按照簽約時的匯率計算,10萬歐元可兌換97.97萬元人民幣,但到了交貨時,10萬歐元卻只能兌換85萬元左右的人民幣。這筆價值50萬歐元的訂單,僅匯率波動就損失了約60萬元人民幣。
面對這樣的情況,業內人士建議,就企業而言,在出口貨物時,爭取采用美元或人民幣結算,并盡早收回貨款,并同時考慮利用出口信用保險防范風險。
相關人士表示,面對歐債危機的蔓延和升級,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積極開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場,既要盯緊歐美市場,也要積極關注東盟、南美洲等新興市場。此外,還可以變危機為契機,通過積極研發和努力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安全標準,爭取樹立自我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舟山日報 劉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