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德國,具體到德國企業員工的敬業意識的養成,除了企業自身的重視之外,德國獨特的“雙軌制”職教制度起到關鍵作用。大概百分之七十的德國青年人在接受常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都要在企業中接受職業培訓。不管你將來是賣花、賣肉或者烤面包、釀酒,一定要經過幾年的嚴格職業培訓并通過考試。在培訓過程中,敬業、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是貫穿始終的關鍵內容。
質量意識在德國企業中形成風氣的情況下,有少數質量要求不嚴的企業就無處藏身了。
“德國制造”像一個“老字號”品牌一樣,經過一百多年始終如一的錘煉,“成色”始終不變。德國西門子公司前總裁彼得?馮?西門子解釋為什么“德國制造”質量可靠時說:“這靠的是工作態度,是對每一個細節的重視。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質量的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的義務……”
“德國制造”的背后,是嚴格的制度建設。在德國,有一個嚴格的法律法規網絡規范著企業生產。相應地,所有行業都有嚴格的監督檢測機構。在法律的實施上,德國人照章辦事,顯得十分“無情”。筆者初到德國考駕照,就曾因為當時認為可以“通融”的疏忽而遭到失敗,從而也知道表面平和的考官眼里“揉不得沙子”。
從“德國制造”的可靠中,可以溯源到更深的文化背景的原因。首先是來自宗教的影響。比如德語“職業”一詞,就有“天職”的意思,這也意味著人們把對上帝的忠誠移植到了對職業和工作的盡心盡力中。反映在企業經營上,企業運作不僅是為經濟利益,遵守企業道德、精致制造產品更是企業與生俱來的義務。
“德國制造”的高質量,也應很大程度歸結到長期有意識的民族精神教育。一百多年前開始,普魯士王朝就注重對整個民族的敬業、講究精確等素質的培養。這種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延續至今從未間斷。這當然也體現在企業道德精神的培育上。在這種培育下,“德國制造”的高品質,也早在19世紀末期開始就逐漸確立聲望。
說到德國人的質量意識,我想到了一個小故事。我和蘭州一起學習過的一個同學于坤總經理聊天,他談到了在本次北京車展參觀的經歷,使他非常震撼。我聽了這個事以后,也被深深地觸動了。
在北京車展正式展出的頭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看到德國寶馬汽車公司布展及展示演練的一幕。當展位施工完畢后,在打掃衛生的時候,他們發現身高1.9米左右的幾個大個子德國人在認真地清掃擦拭著地面、展臺。其中有一位對兩塊裝飾板夾縫之間的油漆用小刀一點一點地清理,還有幾個人趴在地上,一點一點地擦拭地面。當問起這些人的時候,旁邊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都是從德國總部以及在大中華區的高管人員。
他說:你從中可以發現他們那種對工作精益求精,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他們展示的不僅僅是車,更重要展示的是他們自己的人品,他們德國民族的精神。
為了第二天的展示效果,他們反復練習著一個動作,就是將遮蓋在汽車上紅色絨布打開,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于總說:我看他們練了二十幾次都不滿意,直到他離開這個展位的時候,他們還在練習……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完美來源于多次反復的練習。由此,你不用懷疑他們的產品與服務質量。
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幾乎已經成了德國企業的一種“潛意識”,是不必過多外來約束而自動履行的行為。(任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