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以來,人民幣升值加速。12日,人民幣兌美元沖破6.38關口,已5次刷新匯改以來新高。陷入“長單不敢接,短單吃不飽”尷尬境地的出口企業,除了探路技術性匯兌方式進行自救,其“走出去”的步伐也越發強勁。
最近,長春德大有限公司黃經理心情不太好,因為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又“縮水”了。“現在企業最擔心的問題就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得太快了!”黃經理對記者直言。半個月前,匯率還在6.5左右徘徊,沒過幾天就突破6.4了。“這種情況下,企業有單也不敢接呀。”
近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再攀高峰,中間價首破6.4關口,這對出口企業幾乎是致命一擊,放棄出口業務猶如斷臂,勉強“抗住”沒有毛利的出口業務則如梗在喉,陷入尷尬境地的出口企業不得不選擇“走出去”,到海外建廠。
“長單不敢接,短單吃不飽”
8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第三個交易日刷新匯改以來高點,截止記者發稿前,已攀升至6.38。這已經是人民幣連續第三個交易日創新高。進入8月以來,人民幣升值加速,已5次刷新匯改以來新高。
在走訪調查過程中,出口企業紛紛向記者大吐苦水,迫于人民幣升值壓力,生意越來越難做。自年初以來,人民幣己經升值超過3.1%,我國出口企業的大部分利潤因此“蒸發”。
安徽一家絲綢企業經理曹迎春透露說,2008年匯改以來,公司因為匯率風險產生的虧損,最多的時候一個月達到50~60萬元,少的時候也有近20萬元。“國內至少三分之一中小型外貿企業的運營都會在人民幣匯率大幅走高的情況下陷入虧損的狀態。”曹迎春如是對記者說。
有著近20年出口企業經營經驗的她告訴記者,對于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企業早有心理準備,現在只能盡可能多地采取提前結匯等方法規避風險。“對于老客戶,原來一筆訂單只需提前支付20%~30%定金,現在我們統一要求支付50%,”曹迎春無奈地對記者說,“這樣做,希望盡量能減少點損失。”
沈陽經實貿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玩具出口商,產品主要出口美國市場。海外銷售負責人劉陽告訴記者,其企業早已對此做好準備,“因為毛絨玩具的出貨周期長,一般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我們簽訂訂單時,都是按照1:6.2的匯率報價。”不過劉陽同時表示,利潤變薄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人民幣每升值1%,企業凈利潤就減少1%。目前,為應對匯率的急劇變化,企業已將報價有效期從6-12個月,縮短為現在的3~6個月,以規避匯率風險。
但是,曹迎春對記者表示,這些手段與頻繁變化的匯款相比,仍是杯水車薪,不少出口企業仍深陷于“長單不敢接、短單吃不飽”的尷尬境地。
倒逼企業轉型
在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張書林看來,雖然目前還不能作出全球經濟是否“二次探底”的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歐美經濟的疲軟,已經對我國的出口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張書林對此建議,出口企業要積極應對人民幣升值可能帶來的出口變局。“有實力的企業可以采取創立自主品牌、海外建立生產基地等長遠發展策略。”“如果進出口商自己沒有工廠,價格上就沒有優勢,和國內其他供應商的競爭力弱。”劉陽如是說。
他對海外建廠一舉表示贊同,劉陽告訴記者,人民幣升值和訂單不足幾乎是所有出口企業共同面臨的挑戰。近年來,為了取得價格優勢,國內不少出口企業開發海外資源的意識增強,很多企業在同外貿公司合作的同時,逐漸開始將工廠轉移到海外。
對中小型外貿企業,張書林給出的建議是,采取一些技術性匯兌方式進行“自救”。他進一步分析指出,目前,企業可使用的匯率避險方式主要包括:貿易融資、改變貿易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增加內銷比重等等。
“不過,人民幣升值,是危機亦是機遇。”張書林預計,未來人民幣仍將保持升值態勢。他建議有能力的企業應“走出去”,到國外投資設廠,中小外貿企業也應積極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以應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國際商報 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