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學人》周刊10月27日文章】題:中國的食品安全制度讓日資企業困惑
如今,來自中國的農水產品和食品約占日本此類產品進口量的40%。自去年1月發生中國冷凍餃子中毒事件之后,日本人再次體會到了因本國食品自給率之低而不得不大量食用中國食品的無奈。很多日本消費者至今仍對中國食品的安全性持懷疑態度。
然而,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顯示,2 008年日本進口食品不合格率的情況表明,來自美國和歐盟的食品不合格率均超過了6%,與前一年相比均有所上升,而來自中國的食品不合格率卻已降至0.27%。這說明中國在生產向日本出口的食品時,對其安全性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其加工過程的現場管理幾乎都是日本人。因此,至少可以說對于出口日本的食品,中國方面是追求絕對安全的。
特別是去年9月中國國內發生三聚氰氨事件之后,輿論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急劇上升。旨在強化食品安全監督體制和加大懲罰力度的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相繼于今年6月1日和7 月20日正式施行。由此,從原材抖供給到包裝和運輸,從開始生產到送至消費者手中,所有環節的相關企業都開始注重安全性了。據稱,中國國務院即將成立由副總理牽頭的食品安全委員會,力圖超越局部而從體制上確保食品安全。
然而有輿論指出,耍保證從上到下嚴格執法,在短時間內非常困難。
僅從中央政府的層面來說,涉及食品安全的就多達5個部門:衛生部、農業部、質檢總局、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再加上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可以想象其人數之龐大,而這些從業人員的培訓都需要時間。此外,因食品安全法的實施而帶來的法律法規和體制的變化,也給企業和經營單位造成了一些混亂。
首先,作為企業必須遵守的安全標準,是由衛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如果企業的產品在國家標準中沒有規定。就要從“食品安全地方標準”中尋找是否有規定。僅衛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就多達數百項,而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實施,需要對這些標準進行重新統合。據說這一項工作就至少需要兩年時間。
此外,政府負責審批部門的變更,以及舊的標準被廢除而新的標準又未能產生等情況,讓很多企業無所適從。
對日本消費者而言,中國政府為確保食品安全而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這無疑是值得慶幸的。然而,旨在強化企業責任和懲罰力度的法律生效之后,卻遲遲不能出臺與之配套的具體實施細則,這種做法則讓包括進入中國的日本企業在內的眾多食品企業困惑不已。